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道岸唐 654 — 7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4—717 【介绍】: 唐僧。
光州人俗姓唐
少通经史百家,及长,出家,为文纲法师高足,精《四分律》。
会稽龙兴寺,时号大和尚
中宗时,徵召至京师,为菩萨戒师。
后辞归,度人置寺。
知江表多行《十诵律》,乃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四分律》始盛于江淮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唐氏
其先颍川人
晋永嘉南渡迁光州
遂世为光州人
岸生而不群。
始自期以儒学奋。
既而悔之。
乃求薙染。
夜梦迦叶波有所教戒。
且阅经所见。
与梦中语合。
由是慧解日进。
而声名日起。
初法师方以道德重扬。
越俗号大和尚
从之。
会稽龙兴寺
中宗朝。
诏偕诸大德见内殿。
宠遇隆渥。
上因从受菩萨戒。
诏图其形林光宫。
且制赞其辞曰。
戒珠皎洁。
慧流清净。
身局五篇。
心融八定。
学纵真典。
观通实性。
维持法务。
纪纲僧政。
律藏冀以传芳。
象教因乎光盛。
历任白马中兴。
庄严荐福罔极等寺。
纲维之职。
天下以为荣。
锡赉山积云委。
俄还乡里。
度人建寺以散之。
而星霜之变。
复二纪于兹矣。
迫钟漏之期。
念钓游之地。
开元五年八月十日卒于龙兴
寿六十四。
弟子。
以礼葬。
礼部侍郎姚奕。
撰文勒碑云。
先是江表。
盛行十诵至为天子师。
动以墨敕从事
东南之僧罔敢或戾。
而四分之传。
繄亦之力欤。
释道岸
姓唐氏
世居颖川。
是为大族。
尚书令司空吴尚书仆射雍州刺史彬凉镇北将军瑶之后也。
永嘉南度迁于光州
衣冠人物晖映今古。
岸生而不群少而奇概。
爰在髫龀有若老成。
齿胄胶庠侚齐坟典。
犹恐闻见未博艺业有遗。
遂浮江淮达洙泗禹穴升孔堂。
多历年所矣。
翰林之鼓吹。
游学海之波澜。
讨论百家商攉三教。
乃叹曰。
学古入官纡金拾紫。
儒教也。
饵柏驾鹤乘龙。
道教也。
不出轮回之中俱非筏喻之义。
岂若三乘妙旨六度宏功。
缁铢世间掌握沙界哉。
遂落发出家洗心访道。
一音克举四句精通。
竖修律仪深入禅慧。
夜梦迦叶来为导师。
朝阅真经宛契冥牒。
由是声名籍甚远近吹嘘。
为出世之津梁。
固经行之领袖
十方龙象罔不师范焉。
万国鹓鸾无敢詶对者。
向若回兹妙识适彼殊途。
议才必总于四科。
济世雅符于三杰。
有若越中初法师者。
秘藏精微罔不明练。
道高寰宇德重丘山。
闻善若惊同声相应。
乘杯去楚杖锡游吴。
雾一披钟鼓齐振。
期牙合契澄什联芳。
由是常居会稽龙兴寺焉。
扬越黎庶江淮释子。
辐辏乌合巷少居人。
罕登元礼之门。
且睹公超之市。
身遗缠盖心等虚空。
不择贤愚无论贵贱。
温颜接待善诱克勤。
明鉴莫疲洪钟必应。
皆窥天挹海虚往实归。
其利博哉。
无得称也。
号为大和尚
登无畏座讲木叉律。
容止端严。
辞辩清畅。
连环冰释理窟毫分。
瞻仰者皆悉由衷。
听受者得未曾有。
于是高僧大士心醉神倾。
捐弃旧闻佩服新义。
江介一变其道大行。
孝和皇帝精贯白业游艺玄枢。
闻而异焉。
遣使徵召前后数介。
然始入朝与大德数人同居内殿。
因朝暇躬阅清言。
虽天眷屡回而圣威难犯。
凡厥目对靡不魂惊。
皆向日趋风灭听收视。
人望虽重僧腊未高。
犹沦居下筵累隔先辈
有轮王之位不起承迎。
以吾为舍那之后晏然方坐。
皇帝睹其高尚。
伏以尊严偏赐衣钵。
特彰荣宠。
因请如来法味屈为菩萨戒师。
亲率六宫围绕供养。
仍图画于林光宫。
御制画赞。
辞曰。
戒珠皎洁。
慧流清净。
身局五篇心融八定。
学综真典。
观通实性。
维持法务。
纲统僧政律藏冀兮传芳。
象教因乎光盛。
比夫灵台影像麟阁丹青
功德义殊。
师臣礼异。
铨择网管统帅僧徒者。
有司之任也。
德广至行高邈。
思遍雨露特变章程。
所历都白马中兴。
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总务。
皆承敕命深契物心。
天下以为荣。
古今所未有。
中宗有怀罔极追福因心。
先于长安荐福寺
事不时就作者烦劳。
工部尚书张锡
同典其任。
广开方便博施慈悲。
人或子来役无留务
费约功倍。
甚嘉之顿邀赏
何间昏晓既天泽。
言酬恩地遂还光州
度人置寺。
于是祇陀苑囿郁起僧坊。
拘邻比丘便为人宝。
能事斯毕夫何恨哉。
江海一辞星霜二纪。
每怀成道之所。
更迫钟漏之期。
遂去上京还至本处。
将申顾命精择门人僧行超玄俨者。
是称上足也。
克传珠髻之宝。
俾赐金口之言。
右胁而卧示其泡幻也。
开元五年岁次丁巳八月十日
灭度会稽龙兴道场。
时年六十有四。
海竭何依。
山崩安仰。
天人感恸道俗哀号。
执绋衣缞动盈万计弟子龙兴寺武寺主义海都维那道融大禹寺怀则大善寺道超齐明寺思一云明寺慧周洪邑寺怀莹香严寺怀彦平原寺道纲湖州大云寺子瑀兴国寺慧纂等。
秀禀圭璋器承磨琢。
导蒙之力怀栝羽之恩。
思播芳尘必题贞石。
乃请礼部侍郎姚奕为碑纪德。
文纲律师高足也。
孝和所重其道克昌。
以江表多行十诵律东南僧坚执罔知四分。
墨敕执行南山律宗
伊宗盛于江淮间者之力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正寿武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夙游禅社。
见南塔慥公有开解。
随慥住汉东山光寺
谯王重福者。
中宗次子也。
尤敬事慥。
预为慥造塔。
高七十尺。
及慥疾笃。
王使问孰可以继者。
慥答以寿可。
于是召寿至。
寿即白慥。
试塔
乃入塔跏趺坐而逝。
世因号寿试塔和尚
王闻而叹赏。
寻别造塔以遗慥。
释正寿者。
不知何许人也。
风仪峻整节概高强。
肩锡曳囊宗师皆谒。
然以因缘相扣附丽有归。
于南塔慥禅师门。
决开疑网。
密修资益。
寿杜默于随部山寺。
人皆不识。
谯王重福者。
中宗次子也。
神龙初韦庶人谮云。
张易之兄弟构成重润之罪。
均州刺史
密加防守不听视事。
韦后临朝添兵士捍卫。
及韦氏被诛睿宗即位
集州刺史未行。
然忽忽不乐。
而归心于慥禅师
为其造生藏塔。
举高七十尺。
极为宏壮。
于时慥师疾已危笃。
谯王使问师后孰继高躅。
慥曰。
贫道有正寿在。
王问。
诸僧谁为正寿
或曰。
和尚有弟子在山光迹韬晦。
王遣使召到。
寿白慥师曰。
喜王为檀越。
其塔已成。
某欲为先试得否慥曰。
善为否试。
是时寿摄衣合掌入塔敛容瞑目。
结加趺坐便即灭度
全身不散。
号为试塔和尚
谯王闻已叹嗟终日。
曰弟子犹尔。
乃别议改图。
为慥禅师营构焉。
系曰。
先人有夺人之心。
寿公先其慥矣。
夫直往者必能径来也。
业累弗羁樊笼弗罩。
脱羁开罩生死自由。
既然自由已跻果位矣。
俗谛观之寿公出蓝之青也矣。
而能乘心矫迹出其师之前。
一日千里。
其是之谓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一行武周 683 — 7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绍】: 唐僧。
魏州昌乐人,一说钜鹿人
俗姓张名遂
张公瑾孙。
少聪明,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而一行匿避。
二十一岁出家为僧。
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
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
睿宗即位,数以礼征,不应命。
玄宗开元初,令强起之。
,置于光太殿,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
时《麟德历》推步渐疏,奉敕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乃与梁令瓒等创黄道游仪、水运浑仪。
曾据南宫说所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长度
卒赐大慧禅师
著《大衍历》、《七政长历》等。
一行俗姓张氏
钜鹿人
本名遂
武后时佐命剡国公公谨支孙。
幼依普寂禅师出家。
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受算法。
造大衍历。
元宗召入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开元十五年卒于京师华严寺
谥大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钜鹿人
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
髫龀岐嶷。
读书不再览。
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
因礼为师。
以出家焉。
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
方隐居别峰。
朝廷屡聘不起。
请为文。
以开导邑社。
于是鸿袖出其文。
置几上。
曰。
事僻语古。
必求俊朗者宣之。
不然可呼至。
吾当先以指授之也。
趣使呼至。
伸纸视之。
微笑而已。
无所问。
复置文几上去。
鸿私怪其轻脱。
及钟梵俱作。
千众骈集庭宇。
攘袂而进。
抗音倾泻。
无少遗误。
鸿𥈭眙叹息。
因语学宜纵其游故三藏玄理。
莫不淹贯。
尤善阴阳谶纬之书。
千里寻访。
必得乃已。
天台山国清寺
有妙于数学者。
造之。
然其所居傍小溪。
水急甚。
岸立未即渡。
且遥闻其人布算声。
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远来。
而未之见者。
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
水乃不流。
行承言而见。
稽首足下。
尽得其术焉。
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
尹愔曰。
洛下闳造历。
以为更八百岁。
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出。
定之今一行和尚
造大衍历。
既正其谬。
又当其运。
洛下闳之言斯信。
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
玄宗诏问其能。
对曰能记忆。
帝命中官
取宫籍试之。
阅毕。
唱数幅习熟如素。
帝不觉降榻拜曰。
师圣人也。
嗟异良久。
自是动静皆从。
扣灾福。
号之天师
寻诏住唐兴寺
有王媪者。
未出家时邻里也。
一日诣涕泣。
求救其子杀人罪。
命多与之金使去曰。
国家刑宪其可以私意于之哉。
媪因悉数其微时事。
大诟不已。
嘿念有所报效。
且起布算。
即戒净人。
操布囊坐某坊空静地以俟。
曰遇生物。
则捕以投囊中急归。
净人如其戒。
日且午。
果见老䝏引七豚至。
逐之。
䝏走而豚得。
即以闭巨壅中。
祝数番。
明日诏问。
司天监奏。
夜失北斗星何耶。
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
以其能戒惧而免此。
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
今失帝车。
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
夫匹夫匹妇。
有所愤激。
犹陨霜天旱。
而祝盛德所感召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
自微僧观之。
莫若大赦。
以幸天下。
帝以为然。
及降赦之夕。
占奏一星见。
七夜而复其初。
久之获證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
法王宝。
复偕无畏三藏。
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
睿宗玄宗并加宠遇。
每诏入集贤院
备顾问。
开元中尝大旱。
诏祈雨。
曰宜得。
一器。
上有龙状者。
中官遍阅内库
皆弗类。
异日得古鉴。
指其鼻喜曰。
此真龙也。
以入坛场。
顷之雨。
帝从容于大明宫
密以社稷吉凶。
祚运脩短。
问之。
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
帝诘不已。
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
社稷毕德终吉。
且遗帝以金合子一。
其小如弹丸。
坚不可发。
撼之有声。
云事急则开。
后幸蜀。
仓皇漫莫记省。
成都发之。
则当归药也。
复见万里桥
帝曰。
一行其神已乎。
遽焚香告谢。
唐逮昭宗而梁代之。
则昭宗初封吉王
太子德王云。
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扈驾幸新丰辞帝归嵩山
方接款河南尹裴宽
忽谢曰。
小间愿有复也。
因屏以窥之。
坐堂上。
礼足起。
附耳语再三。
竟降阶入南室。
手闭其户。
侍者声钟曰。
一行灭度矣。
左右趋视。
则已瞑目。
无复气息。
先是九月间。
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
以小间而止。
帝于是夕梦瞰禅居。
绳床纸槅历历。
晓使人问疾。
且验之。
如所梦。
乃召京城名德。
为设道场祈福。
其神交于帝。
岂非夙有缘契耶。
著所翻经疏七卷。
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又规铁为黄赤二道。
造游仪。
以正历。
葬全身于铜人原。
谥大慧
御制塔铭树冢上。
释一行
俗姓张
钜鹿人也。
本名遂则
唐初佐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
丱岁不群聪黠明利。
有老成之风。
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
因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
归心者众。
乃悟世幻礼为师出家剃染。
所诵经法无不精讽。
师尝设大会。
远近沙门如期必至。
计逾千众。
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
道高学富。
朝廷累降蒲轮。
终辞不起。
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
是日鸿自袖出其文。
置之机案。
钟梵既作。
鸿寂公曰。
某为数千百言。
况其字僻文古。
请求朗俊者宣之。
当须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
伸纸览而微笑复置机案。
鸿怪其轻脱。
及僧聚于堂中。
乃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一无遗误。
鸿愕视久之。
降叹不能已。
复谓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
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达毗尼。
然有阴阳谶纬之书。
一皆详究。
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
知名者往询焉。
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
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
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
其声蔌蔌然。
僧谓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
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子。
又谓侍者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行承其言而入。
稽首请法尽授其决焉。
门前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公卿籍甚。
玄宗闻之诏入。
曰。
师有何能。
对曰。
略能记览他无所长。
中官取宫籍以示之。
行周览方毕覆其本。
记念精熟如素所习。
唱数幅后。
帝不觉降榻稽首曰。
师实圣人也。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
尝谓尹愔曰。
一行和尚真圣人也。
洛下闳造历云。
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属大衍历出。
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预于斯矣。
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受法王宝。
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
开后佛国。
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
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所翻之经著疏七卷。
又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
又造游仪黄赤二道。
以铁成规。
于院制作。
次有王媪者。
邻里之老妪。
昔多赡行之贫。
显遇常思报之。
一日拜谒云。
儿子杀人即就诛矣。
师帝王雅重。
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
如是泣涕者数四。
曰。
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
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
任去别图。
媪戟手曼骂曰。
我居邻周给迭互。
绷褓间抱乳汝。
长成何忘此惠耶。
心慈爱终夕不乐。
于是运算毕召净人。
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
午时坐伺得生类。
投囊速归。
明日果有𭸞彘引豚七个。
净人分头驱逐𭸞母走矣。
得豚而归。
行已备巨瓮。
逐一入之闭盖。
以六乙泥封口。
诵胡语数契而止。
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
司天监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
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
至今帝车不见。
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犹陨霜天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之。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见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
北斗一星见。
七夜复初。
其术不可测也。
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
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
敕令中官同于内库中遍视之。
皆言弗类。
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
喜曰。
此真龙也。
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
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
玄宗大明宫
从容密问社稷吉凶并祚运终毕事。
对以他语。
帝询之不已。
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
又曰。
社稷毕得终吉。
帝大悦。
复遗帝一金合子。
形若弹丸。
内贮物撼必有声发之不得。
云有急则开。
帝幸蜀仓黄都忘斯事。
及到成都忽忆启之。
则药分中当归也。
帝曰。
伊药产于此。
师知朕违难至蜀当归也。
复见万里桥
一行之言信其神矣。
中官焚香祝之。
乃告谢也。
及昭宗初封吉王
太子德王
唐为梁灭。
终行之言。
社稷毕得终吉也。
开元十五年九月华严寺疾笃。
将舆病入辞。
小间而止。
玄宗此夜梦瞰禅居。
见绳床纸隔开扇。
晓而验问。
一如所睹。
乃诏京城名德。
致大道场为行祈福。
危疾微愈。
其宠爱如是。
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
身无诸患口无一言。
忽然浴香水换衣趺坐。
正念怡然示灭。
一云辞告玄宗
后自驾前。
东来嵩山谒礼本师。
也。
河南尹裴宽正谒
云。
有少事未暇与大尹款话。
且请踟蹰休息也。
乃屏从人止于旁室伺何为。
见洁净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
斯须叩门连声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僧号天师始见于此。
言天子师也)。
入颇匆切之状礼寂之足。
附耳密语。
其貌愈恭。
但颔应曰。
无不可者。
语讫又礼。
礼语者三。
唯言是是无不可者。
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闭其户。
乃徐召侍者曰。
速声钟。
一行灭度
左右疾走视之瞑目而坐。
手掩伺息已绝。
四众弟子悲号沸渭撼动山谷。
乃停神于罔极寺。
自终及葬凡经二七日
爪甲不变髭发更长。
形色怡悦时众惊异。
帝览奏悲怆曰。
禅师舍朕。
深用哀慕。
丧事官供。
诏葬于铜人原。
谥曰大慧禅师
御撰塔铭。
天下释子荣之。
释一行
俗姓张氏
钜鹿人也。
本名遂
早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
读书不再已暗诵矣。
师事普寂禅师出家剃染于嵩山
师尝设食于寺。
大会群僧及沙门
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
且聚于数人。
时有卢鸿者。
道高学富隐于嵩山
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
至日鸿持其文至寺。
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
钟梵既作。
鸿普寂曰。
某为文数千言。
况其字僻而言怪。
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
鸿当亲为传授
乃令召一行
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
复致于几上。
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
俄而群僧会于堂。
一行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一无遗忘。
鸿惊愕久之。
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一行因穷大衍。
自此求访师资不远数千里。
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
古松数十株门前有流水。
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
其声蓛蓛。
既而谓其徒曰。
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
已合到门。
岂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
又谓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一行承言而入。
稽首请法尽授其术。
而门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玄宗闻之召令入内。
谓曰。
卿何能。
对曰。
善记览。
玄宗因召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
周览既毕覆其本。
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
数幅之后。
玄宗不觉降榻为之作礼。
呼为圣人。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刑和璞尝谓尹愔曰。
一行其圣人乎。
汉之洛下闳造大衍历云。
后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一行造大衍历正其差谬。
洛下闳之言信矣。
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
扬雄太玄经
数日复诣崇还其书。
崇曰此书意旨深远。
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
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
一行曰。
究其义矣。
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
崇大嗟伏。
谓人曰。
此后生颜子也。
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
前后济之约数十万。
一行尝思报之。
至开元中一行玄宗敬遇言无不可。
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
狱未具。
姥诣一行求救。
一行曰。
姥要金帛。
当十倍畴也。
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
王姥戟手大骂曰。
何用识此僧。
一行从而谢之。
终不顾。
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
乃命空其室内。
徙一大瓮。
于中。
密选常住奴二人。
授以布囊。
谓曰。
某方某角有废园
汝中潜伺从午至昏。
当有物入来。
其数七者可尽掩之。
失一则杖汝。
如言而往。
至酉后果有群豕至。
悉获而归。
一行大喜。
令寘瓮中覆以木盖。
封以六一泥。
朱题梵字数十。
其徒莫测。
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
玄宗迎问曰。
太史奏。
昨夜北斗不见。
是何祥也。
师有以禳之乎。
一行曰。
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
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则陨霜赤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舍。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
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
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从之。
又其夕太史奏。
北斗一星见。
凡七日而复。
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
曰。
銮舆有万里之
社稷终吉。
帝惊问其故不答。
退以小金合进之曰。
至万里即开。
帝一日发合视之。
盖当归少许。
及禄山乱驾幸成都
万里桥忽悟。
未几果归。
昭宗初封吉王
唐至昭宗而灭。
故终吉。
至开元末裴宽河南尹
深信佛法师普寂禅师
日夕造焉。
或一日
云。
方有少事未暇款语。
且请迟回休息。
乃屏宾从止于空室。
洁涤正堂焚香端坐。
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矣。
一行入诣作礼。
礼讫附耳密语。
其貌绝恭。
但颔云。
无不可者。
语讫复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
唯云是是无不可者。
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
乃徐命弟子云遣。
声钟一。
行和尚灭度矣。
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
度后服缞绖。
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
春秋四十五。
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
停龛三七日。
容貌如生。
帝亲制碑书于石。
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
谥曰大慧禅师
姓张
钜鹿人丱岁不群。
读书不再览。
悟世幻。
礼寂为师。
出家剃染。
所诵经法。
无不精讽。
寂师尝设大会。
远近沙门
如期必至。
计逾千众。
时有徵士卢鸿
隐居于别峰。
道高学富。
大会主事
先请鸿为导文序。
赞邑社。
是日鸿自袖出其文。
置之几案。
钟梵既作。
鸿谓寂公曰。
某为数千百言。
况其字僻文古。
请求朗隽者宣之。
当须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呼伸纸。
览而微笑。
复置几案。
鸿怪其轻脱。
及僧聚于堂中。
乃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
一无遗误。
鸿愕视久之。
降叹不能已。
复谓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自是三学名师。
罕不咨度。
因往当阳
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达毗尼。
兼有阴阳谶纬之书。
一皆详究。
寻访算术。
不下数千里。
知名者往询焉。
末至天台山国清寺
见一院。
古松数十步。
门枕流溪
淡然岑寂。
行立于门屏。
闻院中布算。
其声簌簌然。
僧谓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
自远求吾算法。
计合到门。
必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子。
又谓侍者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
弟子当至。
行承其言而入。
稽首请法。
尽授其诀焉。
门前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公卿籍甚。
玄宗闻之诏入。
曰师有何能。
对曰略能记览。
他无所长。
中官取宫籍以示之。
行周览方毕。
覆其本。
记念精熟。
如素所习唱数幅后。
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
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邢和璞者道术。
人莫窥其际。
尝谓尹愔曰。
一行和尚
真圣人也。
洛下闳造历云。
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属大衍历出。
正其差谬。
洛下闳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如是。
又于金刚三藏
学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
法王宝。
复同无畏三藏。
译毗卢遮那佛经。
开后佛国。
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所翻之经。
著疏七卷。
又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忘。
以为不刊之典。
有王媪者。
邻里之老妪。
昔多赡行之贫。
显遇。
常思报之。
一日拜谒云。
儿子杀人。
即就诛矣。
师帝王雅重。
乞奏减死。
以供母之残龄。
如是泣涕者数。
四行曰。
国家刑宪。
岂有论请而得免耶。
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
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
我居邻周给。
迭互绷褓间[抪-巾+巳]。
乳汝长成。
何忘此惠耶。
心慈爱。
终夕不乐。
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
于某坊闲静地。
午时坐伺。
得生类投囊速归。
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个。
净人分头驱逐。
猳母走矣。
得豚而归。
行已备巨瓮。
逐一入之闭盖。
以六乙泥封口。
诵番语数契而止。
投明。
中官下诏入问云。
司天监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
何耶对曰。
后魏曾失荧惑星。
至今帝车不见。
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犹陨霜天旱。
盛德所感。
乃能退之。
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
七夜复初。
其术不可测也。
开元中尝旱甚。
帝令祈雨。
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
方可致雨。
敕令中官内库中偏视之。
皆言弗类。
数日后。
指一古鉴鼻盘龙
喜曰。
此真龙也。
乃将入坛场。
一日而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真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百济国人
世弋猎。
尤蹻捷善射
开元中
逐兽于野。
倦憩垄亩间。
见虾蟆多甚。
独念曰。
此不可以羹乎。
因取条贯三十许。
置水深处。
复逐兽从别道归。
忘取所贯。
明年春。
仍以猎至其处。
闻虾蟆声。
就视之。
所贯皆喁噞自若。
大愧责曰。
吾以口腹为物累如此。
罪其可免哉。
即拔所佩刀削发。
遁逃入山忏悔。
且誓愿面奉弥勒菩萨授比丘戒。
日夜绕旋扣头流血。
心无间断。
如是经于七日七夜。
且见地藏菩萨手持金锡。
先为策发受戒。
方便顿觉。
欢喜遍身。
倍加精进。
二七日忽有大鬼。
现可怖相。
坠于重岩之底。
而身无所伤。
旁峙石坛。
匍匐遂登其上。
魔挠纷然弗顾。
三七日稍曙。
闻鸟音云菩萨来也。
四际白云若浸粉然。
山川平满。
无有高下。
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威仪自在。
与诸侍卫围绕石坛。
尔时慈氏徐至坛所。
手摩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苏迷卢山犹可攘却。
尔心坚固。
不可退堕赞叹抚摩于再三。
而后授法。
则身心和悦。
非世间之乐所能比也。
寻获天眼。
洞见无碍。
慈氏躬授三衣瓦钵。
且为作真表名。
俄于膝下。
出二签。
其一署九。
其一署八。
视其签。
非牙非玉。
然竟不知何物所为者。
以付曰。
异日人有从尔求戒。
尔当先使其人悔罪。
罪福者持犯所自。
悔罪之法。
或以九十日。
或以四十日。
或以三七日。
为一期。
期满而欲知罪灭不灭之相。
则益为一百八签。
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用前二签以合之望空而掷。
若百八签飞散四畔。
独八九二签。
卓立坛心者。
是得上上品戒相也。
若百八签中。
仅一二签。
与九八二签交触。
第看交触之签。
是何烦恼。
则知此等烦恼未尽。
而其人宜令重加悔罪可也。
然后又以前所交触之签。
合八九二签。
掷空中。
其签不至交触。
而远去者。
名中品戒相也。
若百八签。
终于拥蔽八九签者。
其罪不灭。
为不得戒。
设能志诚悔罪。
踰九十日。
复作前法。
而不拥蔽者。
得下品戒。
且云。
八者新薰也。
九者本习也。
已而隐。
华萎香炮。
山川寂寥。
于是著衣持钵。
为大比丘
念欲下山利益众生。
而草木垂靡。
溪谷坦夷。
祥禽瑞兽。
翔舞驯伏前后。
又空中唱言。
菩萨出山来。
何不迎接。
是故聚落人民。
布发脱衣者相望。
毡罽裀褥被路。
皆践踏之。
以副其意。
有女子以白毡半端展而俟。
辄惊避他往。
女子怪其不平而问之。
则曰。
吾非无意也。
适睹毡缕间皆狶子。
吾恐伤生。
故避之耳。
盖女子本屠家。
致毡之由可知。
居常二虎侍左右。
语之曰。
吾兹不入郛郭。
如他有可脩行地。
汝导以往。
乃行三十里。
踞一山坡而止。
则挂锡树枝。
敷草而坐。
信士四至。
倏成伽监。
金山寺
今影堂道具犹存。
释真表者。
百济人也。
家在金山世为弋猎。
多蹻捷弓矢最便。
开元中逐兽之馀憩于田畎。
间折柳条贯虾蟆。
成串置于水中。
拟为食调。
遂入山网捕。
因逐鹿由山北路归家。
全忘取贯蟆欤。
至明年春猎次闻蟆鸣。
就水见去载所贯三十许虾蟆犹活。
于时叹惋。
自责曰。
苦哉。
何为口腹令彼经年受苦。
乃绝柳条徐轻放纵。
因发意出家。
自思惟曰。
我若堂下辞亲室中割爱。
难离欲海莫揭愚笼。
由是逃入深山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
举身扑地志求戒法
誓愿要期弥勒菩萨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绕旋叩搕。
心心无间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
诘旦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为策发教发戒缘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应叹喜遍身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
而推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匍匐就登石坛上。
加复魔相未休。
百端千绪。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鸣曰。
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逶迤自在仪卫陆离围绕石坛。
香风华雨且非凡世之景物焉。
尔时慈氏徐步而行。
至于坛所垂手摩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
尔心终不退。
乃为授
身心和悦犹如三禅。
意识与乐根相应也。
四万二千福河常流。
一切功德寻发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赐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乃签检之制也。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云。
若人求戒当先悔罪。
罪福则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
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其签。
堕地以验罪灭不灭之相。
若百八签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前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和九八者。
掷其烦恼签。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
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焉。
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焉。
嘱累已天仗既回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
草木为其低垂覆路。
殊无溪谷高下之别。
飞禽鸷兽驯伏步前。
又闻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
时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者。
脱衣覆路者。
毡罽𣰽毹承足者。
华絪美褥填坑者。
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似惊忙之色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曰。
吾非无慈不均也。
适观氎缕间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语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
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
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号金山寺焉。
后人求戒。
年年忏。
罪者绝多今影堂中道具存焉。
系曰。
表公革心变行。
一日千里。
果得慈氏为授戒法
此五十受中何受邪。
通曰。
近上见谛自誓也。
发天眼通。
是證初二果也。
非谛理现观而何。
专据石坛与多子塔前自誓同也。
或曰。
所授签检以验罪灭之相。
诸圣教无文。
莫同诸天传授
或魔鬼所为不可为后法乎。
通曰。
若彰善瘅恶利益不殊。
弥勒天主是天传授
非魔必矣。
诸圣教中有忏罪求徵祥證其罪灭不灭。
然其佛灭度弥勒降阎浮说瑜伽。
岂可不为后世耶。
十诵律云。
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真表者。
百济人也。
家在金山世事戈猎。
后入深山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举身扑地。
志求戒法誓愿要期。
弥勒菩萨授我戒法也。
夜倍日功绕旋叩榼。
心心无间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诘旦。
见地藏菩萨手摇金锡。
策发教发戒缘作受前方便。
感斯瑞应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现可怖相。
而推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葡卜就登石坛上。
加复魔相未休。
百端千绪。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鸣曰。
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
山川平满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透迤自在。
仪卫陆离围绕石坛。
香风花雨一时交集。
须臾慈氏徐步而行至于坛所。
垂手摩顶曰。
善哉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尔心终不退。
乃为授
身心和悦犹如三禅意识与乐根相应也。
四万二千福河常流一切功德。
寻发天眼焉。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赐名曰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非牙非玉。
乃签检之制也。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
付度云。
若人求戒当先悔罪。
罪福则持犯性也。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
行忏苦到精进期满限终将九八二签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其签。
堕地以验其罪灭不灭之相。
若百八签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焉。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
和九八者掷其烦恼签。
去者名中品戒焉。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过九十日得下品戒大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也。
嘱累已大仗既回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草木为其低垂覆路。
殊无溪谷高下之别。
飞禽鸷兽驯伏步前。
又闻空中唱告村落聚邑言。
菩萨出山来何不迎接时。
则人民男女布发掩泥者。
脱衣覆路者。
毡罽氍毹承足者。
花絪美褥填坑者。
咸曲副人情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覆于途中。
似惊忙之色。
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曰。
吾非无慈不均也。
适观氎间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
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语之曰。
吾不入郛郭汝可导引。
至可修行处则乃缓步而行。
三十来里就一山坡蹲跽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号金山寺明达
百济人
家在金山
世为戈猎。
多蹻捷。
弓矢最便。
开元中
逐兽之馀。
憩于田畎间。
折柳条贯。
虾蟆成丳。
置于水中。
拟为食调。
遂入山网捕。
因逐鹿。
由山北路归家。
忘取贯蟆。
至明年春。
猎次闻蟆鸣。
就水见去年所贯。
三十许虾蟆犹活。
于时叹惋。
自责曰。
苦哉。
何为口腹。
令彼经年受苦。
乃绝柳条徐轻放纵。
因发意出家。
自惟曰。
我堂下辞亲。
室中割爱。
难离欲海。
由是逃入深山。
以刀截发。
苦到忏悔。
举身扑地。
志求戒法
心心无间。
念念翘勤。
经于七宵。
诘旦见地藏菩萨。
手摇金锡。
策发。
教戒缘。
受方便。
感瑞应。
因勇猛过前。
二七日满有大鬼。
现可怖相。
坠于岩下。
身无所伤。
至第三七日质明。
有吉祥鸟。
鸣曰菩萨来也。
乃见白云若浸粉然。
更无高下。
山川平满。
成银色世界。
兜率天主。
逶迤自在。
仪卫陆离。
围绕石坛。
香风华雨。
尔时慈氏徐步而行。
至于坛所。
垂手摩顶曰善哉。
大丈夫。
求戒如是。
至于再。
至于三。
苏迷卢可手攘而却尔。
心终不退。
乃为授
身心和悦。
犹如三禅。
意识与乐根相应。
慈氏躬授三法衣瓦钵。
复赐名曰。
真表
又于膝下出二物。
乃签检之制。
一题曰九者。
一题曰八者。
各二字付度。
云。
若人求戒。
当先悔罪。
更加一百八签。
签上署百八烦恼名目。
如来戒人。
或九十日。
或四十日。
或三七日行忏苦到。
精进期满。
限终。
将九八二签。
参合百八者。
佛前望空而掷。
其签堕地以验罪灭不灭。
若百八签。
飞逗四畔。
唯八九二签。
卓然坛心而立者。
即得上上品戒。
若众签虽远。
或一二来触九八签。
拈观是何烦恼名。
抑令前人重覆忏悔已。
正将重悔烦恼签。
和九八者掷。
其烦恼签去者。
名中品戒。
若众签埋覆九八者。
则罪不灭。
不得戒也。
设加忏悔。
过九十日。
得下品戒焉。
慈氏重告诲云。
八者新熏也。
九者本有焉。
嘱累已。
天仗既回。
山川云霁。
于是持天衣。
执天钵。
犹如五夏比丘
徇道下山。
闻空中唱言菩萨出山时。
则人民男女。
布发掩泥。
脱衣覆路。
毡罽氍毹承足咸曲副人情。
一一迪践。
有女子提半端白氎。
覆于途中。
惊亡。
回避别行。
女子怪其不平等。
曰。
适观氎覆间。
皆是狶子。
吾虑伤生。
避其误犯耳。
原其女子本屠家贩买得此布也。
自尔常有二虎。
左右随行。
三十来里。
就一山坡。
蹲跪于前。
时则挂锡树枝。
敷草端坐。
四望信士。
不劝自来。
同造伽蓝。
金山寺
后人求戒。
年年忏罪者绝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怀空唐 697 — 78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阆州梁氏。
幼得度于乡里耆阇山之广福寺
既禀具。
游方见大寂于钟陵
获记莂焉。
后挂锡彭城安丰山燕默。
未尝干谒。
而施者自至。
不数载卒。
成大伽蓝。
间有僧乘而造其居者。
昼夜绕垣墙行不辍。
而莲华辄随步以生。
见者异之。
如是阅数日。
遽辞曰。
却后三五载。
当复此相依附矣。
去。
兴元元年
示寂。
寿八十八。
长庆元年二月
始入塔。
释怀空
姓梁氏
阆州人也。
幼适本州耆阇山广福院削染。
得戒之后游方慕学。
于大寂禅法洗然明畅。
后至彭城丰山挂锡。
宴默不数载间成大伽蓝。
尝有一僧乘空而至。
绕垣墙不息。
或蹑莲华或时履地。
人或瞻睹。
数日之后礼辞
且曰。
我三五稔却来依附。
言讫不见。
兴元元年灭度
春秋八十八。
长庆元年二月方迁入塔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满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西域人
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
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
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
开成中
进梵夹。
会有甘露之祸。
不暇翻译。
悟达国师知玄
好声明学。
师事
因请出诸禁祝。
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
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
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大中间
行大㬅拿罗灌顶法。
阿阇梨
著佛法根本。
其说以为陀罗尼者。
法之根本。
盖大毗卢遮那。
寔诸佛所依。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
速疾。
无不可者。
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释满月者。
西域人也。
爰来震旦务在翻传。
瑜伽法门一皆贯练。
既多神效众所推钦。
开成中进梵夹。
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
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
悟达国师知玄
好学声明。
为师。
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
悉昙八转深得幽趣。
曰。
异哉。
吾体两方之言。
愿参象胥之末可乎。
因请翻诸禁咒。
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
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
详覈三复曲尽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
新翻四卷未闻入藏。
等俱不测其终。
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西域人
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
已受灌顶为阿阇梨
善达方言深通密语。
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卢遮那。
为诸佛所依。
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
速疾之要无以超越。
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
皆大教之钤键也。
出弟子绍明。
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
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
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
未闻者闻。
闻光音天之馀响。
未解者解。
解最上法之所诠。
圣贤饮之为醇醪。
凡劣啜之成糟粕。
若夫有缘则遇。
无道则违。
秦狱既械其利防。
此无缘也。
汉庭肇迎其白马。
斯有感焉。
听彼异呼览其横字。
情可求而呼相乱。
字虽殊而意且同。
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译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译官显著者何也。
疑汉已来多事北方。
故译名烂熟矣。
又如周秦輶轩使者
奏籍通别国方言。
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
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
方言知其近也。
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
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
复加之为翻也。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初则梵客华僧。
听言揣意方圆共凿。
金石难和。
碗配世间。
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
觌面难通。
次则彼晓汉谈。
我知梵说。
十得八九。
时有差违。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无极矣。
后则猛显亲往。
奘空两通。
器请师子之膏。
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问。
扬雄得绝代之文。
印印皆同。
声声不别。
斯谓之大备矣。
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
彦琮也籍其八备。
明则也撰翻经仪式。
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左氏之诸凡。
同史家之变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
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
初则四句。
一译字不译音。
即陀罗尼是。
二译音不译字。
如佛胸前卐字是。
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
四音字俱不译。
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
第二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纯梵语。
二雪山之北是胡。
山之南名婆罗门。
国与胡绝书语不同。
从羯霜那国。
字源本二十馀
转而相生。
其流漫广。
其书竖读。
同震旦欤。
至吐货罗音渐异。
字本二十五其书横读。
度葱岭南迦毕试国
字同吐货罗。
已上杂类为胡也。
印度字梵天所制。
本四十七
演而遂广。
号青藏焉
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大成五明论。
大抵与胡不同。
五印度境弥亘既遥。
安无少异乎。
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
皆指西天以为胡国。
且失梵天之苗裔。
胡地之经书。
彦琮法师独明斯致。
唯徵造录痛责。
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
得之在我。
用胡名而迷梵种。
失则诛谁。
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自此若闻弹舌。
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
雷同认为梵语。
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
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
何不南北区分。
是非料简致有三失。
一改胡为梵。
不析胡开胡还成梵。
失也。
二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译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
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
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
天竺经律传到龟兹
龟兹不解天竺语。
天竺为印特伽国者。
因而译之。
若易解者犹存梵语。
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
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
一直译。
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
二重译。
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且译为胡语。
如梵云邬波陀耶。
疏勒云鹘社。
于阗云和尚。
天王梵云拘均罗。
胡云毗沙门是。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
路由胡国。
或带胡言。
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
四二非句。
即赍经三藏。
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
声明中一苏漫多。
谓汎尔平语辞也。
二彦底多。
典正辞也。
佛说法多依苏漫多。
意住于义不依于文。
又被一切故。
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
亦名全声者
音分明典正
此细语也。
半声者。
音不分明而讹僻。
此粗语也。
一是粗非细。
如五印度时俗之是。
二唯细非粗。
法护宝云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
三亦粗亦细。
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
阙第五华言雅俗者。
云音楚夏同也。
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
俗乃术巷之说。
略同西域
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
一是雅非俗。
如经中用书籍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
三亦雅亦俗。
学士润文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
阙第六直语密语者。
二种作句。
涉俗为直。
涉真为密。
如婆留师是。
一是直非密。
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
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
二是密非直。
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
既通达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
三两亦句。
即同善恶真俗。
皆不可亲近故。
四二非句。
谓除前相故。
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
更有胡梵文字。
四句易解。
凡诸类例括彼经诠。
解者不见其全牛。
行人但随其老马矣。
或曰。
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
通曰。
不关典非子史之
用其翻对。
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
道安云。
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为不易矣。
或曰。
汉魏之际盛行斯意。
致使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
老子西出关过西域天竺教胡为浮屠。
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
便认云与老子互相出入也。
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
两相允会。
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
盍穷其始末乎。
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
童寿译法华。
可谓折中天然西域之语趣矣。
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
僧肇徵引而造论。
宜当此诮焉。
苟参鄙俚之辞。
曷异屠沽之谱。
然则糅书勿如无书。
与其典也宁俗。
傥深溺俗厥过不轻。
折中适时自存法语。
斯谓得译经之旨矣。
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
又传译之兴。
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将来。
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
一显教者。
诸乘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顶五部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次一法者。
即显教也。
以摩腾为始祖焉。
次二教令者。
即密教也。
金刚智为始祖焉。
次三心者(义加此)即禅法也。
菩提达磨为始祖焉。
是故传法者。
以法音传法音。
传教令者。
以秘密传秘密。
传心者。
以心传心。
此之三教三轮。
三祖自西而东。
化凡而圣。
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
万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后。
或曰。
译场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
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
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次则笔受者。
必言通华梵学综空。
相问委知然后下笔。
西晋伪秦已来。
立此员者。
沙门道含姚嵩承远父子。
至于帝王
姚兴武天后中宗
或躬执干。
又谓为缀文也。
次则度语者。
正云译语也。
传度转令生解。
亦名传语。
如翻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
次则證梵本者。
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诠不差所无谬矣。
居士伊舍罗證译毗耶梵本是也。
立證梵义一员。
乃明西义得失。
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
复立證禅义一员。
沙门大通充之。
次则润文一位。
员数不恒。
令通内外学者充之。
良以笔受在其油素。
文言岂无俚俗。
傥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
义净译场。
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
次则證义
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
如译婆沙论。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
唐复礼累场充任焉。
次则梵呗。
法筵启梵呗前兴。
用作先容令生物善。
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
次则校勘
雠对已译之文。
隋前彦琮覆疏文义。
盖重慎之至也。
次则监护大使
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
唐则房梁公为师监护。
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员。
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
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
其处则秦逍遥园
寿光殿瞻云馆。
魏汝南王宅。
隋炀帝置翻经馆。
其中僧学士之名。
唐于广福等寺。
或宫园不定。
又置正字
字学玄应曾当是职。
后或置或否。
朝延罢译事。
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
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
此道寂然。
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
河中府密教沙门法进
西域三藏法天译经蒲津
州府官表
上览大悦。
赐紫衣。
因敕造译经院太平兴国寺之西偏。
续敕搜购下梵夹。
僧法护施护
同参其务。
左街僧录照大师温證义
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
慎选两街解沙门缀文。
令遵法定清沼笔受
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
伦次缀文。
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
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
校量寿命善恶报应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
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
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
笔受證义沙门赐紫衣并帛差。
御制新译序冠于首。
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
赤玉箱而启秘。
青莲朵以开芳。
圣感如然。
前代就堪比也。
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
隋之已前经题简少。
义净已降目偏长。
古则随取强名。
后则繁尽我意。
又旧翻秘咒。
少注合呼。
唐译明言多祥音反。
受持验。
斯胜古踪。
师犬译诸偏精律部。
自高文彩最有可观。
金刚智也秘藏祖师。
阿目祛也多译匠。
师资相接感应互彰。
无畏辞且多朴实。
觉救加佛顶之句。
人无间然。
日照出识之文。
刃有馀地。
思惟罥索。
学喜华严。
密语断章大人境界。
流志宝积
菩提曼
华胥之理致明。
灌顶之风标秘邃。
迪公勤其笔受
般若终乎译场。
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其犹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仪。
各从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大则同。
而小有异耳。
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
本立则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释子。
是以此篇冠首。
故曰。
先王将禜海。
必先事于河者。
示不忘本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湛然唐 711 — 7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1—782 【介绍】: 唐僧。
天台宗九祖。
常州人,世居晋陵荆溪,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
俗姓戚
原为儒家子弟,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止观。
玄朗卒,住天台山国清寺
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止观大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毗陵荆溪戚氏子也。
家世儒素。
年二十。
处士
左溪玄朗师。
而受经焉。
异日谓之曰。
汝何梦矣。
曰畴昔之夜梦。
僧伽黎。
挟两轮。
游大河中。
曰。
嘻汝其以止观二法。
度众生于生死渊乎。
天宝初
始缁薙。
寻从越州昙一律师
究毗尼藏。
复于吴之开元寺大阐所学。
无几何师捐世。
乃叹曰。
道之难行也。
我知之矣。
古之至人。
静以观其本。
动以应乎物。
二俱不住。
而后庶几以蹈大全。
今之人或荡于空。
或胶于有。
舍予其谁足取正哉。
于是祖述所传章句。
凡十数万言。
以贻诸后。
诏书屡徵。
卒辞疾不起。
虽当大兵大饥之际。
归趋愈盛。
而道迪愈勤。
布衣草座。
以身率物。
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
示疾于佛陇道场。
语其徒曰。
夫一念无相。
谓之空。
无法不备。
谓之假。
不一不异。
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
在此而已。
尔曹其毋忽。
因隐几泊然而化。
寿七十二。
腊三十四。
起塔祔全身于智者大师莹兆之西南隅。
嗣其法者。
吴门沙门元皓也。
平日著述有法华释签。
法华疏记。
各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
方等忏补阙仪二卷。
维摩疏十卷。
维摩疏记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錍论一卷。
止观义例大意。
止观文句。
十妙不二门等。
行于世。
搢绅先生之得其道者
学士梁肃其尤也。
故摛鸿笔。
以发大师之蕴。
而勒之金石诚无愧。
释湛然
俗姓戚氏
世居晋陵荆溪
常州人也。
昔佛灭度后。
十有三世至龙树。
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
嗣其学者号法性宗。
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
默而识之。
南岳思大师
由是有三观之学。
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
而其道益大。
以教言之则乃龙树之裔孙也。
智者之五世孙也。
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家本儒墨。
我独有迈俗之志。
童丱邈焉异于常伦。
年二十馀受经于左溪
与之言大骇。
异日谓曰。
汝何梦乎。
曰。
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
左溪曰。
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
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
德宇凝精神锋爽拔。
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
方寸之间合于天倪。
至是始以处士传道。
学者悦随。
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
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
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
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
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
无何师捐代。
挈密藏独运于东南。
谓门人曰。
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
古先至人。
静以观其本。
动以应乎物。
二俱不住。
乃蹈于大方。
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将欲取正舍予谁归。
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
尽摄诸相入于无间。
即文字以达观。
导语默以还源。
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
心度诸禅身不踰矩
三学俱炽群疑日溃。
求珠问影之类。
稍见罔象之功行。
止观之盛始之力也。
天宝末
大历初
诏书连徵。
辞疾不就。
当大兵大饥之际。
揭厉法流学徒愈繁。
瞻望堂室以为依怙。
慈以接之谨以守之。
大布而衣一床而居。
以身诲人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
顾语学徒曰。
道无方性无体。
生欤死欤其旨一贯。
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
要与汝辈谈道而诀。
夫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尔其志之。
言讫隐几泊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四。
门人号咽。
奉全身起塔。
袝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
入室弟子吴门元浩。
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
平日辑纂教法。
明决前疑开发后滞。
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
方等忏补阙仪二卷。
维摩疏十卷。
维摩疏记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镙-糸+拱]论一卷。
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句十妙不二门等。
盛行于世。
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
以自證之心说未闻之法。
经不云乎。
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
师有焉。
其朝达得其道者
梁肃学士
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
彼题目云。
尝试论之。
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
智者以法传灌顶。
顶再世至于左溪
明道若昧。
待公而发乘此宝。
乘焕然中兴。
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
搢绅先生高位崇名。
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
师严道尊遐迩归仁
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
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
非此人何以动鸿儒。
非此笔何以铭哲匠。
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
故以是研论矣。
吁吾徒往往有不知之道。
诗云。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
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
大宋开宝中
吴越国王钱氏。
追重而诔之。
号圆通尊者焉
可不是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忠唐 ? — 775年12月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诸暨冉氏子也。
其出家行道之自。
史不详载。
始居均之武当山
开元中
邓州刺史中书侍郎王琚
太常少卿赵颐贞
白崖山党子谷。
问答之顷。
深有證入。
于是归以闻于上。
即遣中使孙朝进。
奉诏迎至。
待以师礼。
初居千福寺西禅院
代宗临御。
光宅寺
十有六年
随机说法。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
自谓得它心通。
上令与相见。
三藏礼拜。
立忠之右。
问曰。
汝得它心通。
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处。
藏云在西川看竞渡。
再问。
藏云。
在天津桥看弄猢狲。
三问藏罔措。
咄云。
者野狐精。
他心通在什么处。
一日唤侍者
侍者应诺。
如是三唤。
皆诺。
云将谓吾孤负汝。
却是汝孤负吾。
南泉到参。
问什么处来。
答云江西
云还将得马师真来否。
答云。
只者是。
云。
背后底。
泉无语。
示众云。
禅宗学者。
应遵一乘佛语。
了义契自心源。
不了义者。
互不相许。
如狮子身虫。
夫为人师者。
若涉名利。
别开异端。
则自他何益。
如世大匠
斤斧不伤其手。
象所负。
非驴所堪。
肃宗问师。
得何法。
云。
檀越见空中一片云么。
帝云见。
云。
钉钉著。
悬挂著。
又问。
如何是十身调御。
起立云。
会么。
云不会。
云。
老僧过净瓶来。
又问。
如何是无诤三昧。
云。
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云此意如何。
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鱼军容问师。
于十二时中如何进脩。
摩童子顶云。
惺惺直须惺惺。
历历直须历历。
已后莫受人谩。
与子璘供奉论义。
既升座。
供奉云。
请师立义。
云立义竟。
奉云。
是什么义。
云。
果然难破。
便下座。
耽源问。
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
作么生。
云幸自可怜生。
须要个护身符子作么。
化缘将毕。
代宗
代宗云。
灭度后。
子将何所记。
云。
请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
云就师借取塔样。
良久云。
会么。
云不会。
云。
贫道去后。
侍者应真。
却知此事。
大历十年十二月九日
右胁卧而寂。
塔灵龛于党子谷。
谥大證
代宗后诏应真。
举无缝塔话问之。
真良久云会么。
云不会。
真述偈云。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无知识。
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释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谓期颐之年。
肌肤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学法受双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无住相历试名山。
五岭罗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阁摩穹。
下安居于九旬。
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
既悬明月之戒。
亦净琉璃之心。
已度禅定之门。
不起无生之见。
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
如净鉴万象何所隐。
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
分卫人间。
薄游吴楚。
以至于顺阳川焉。
卜居党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
开元年中刺史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
信潭以清闻风而悦。
税驾扣寂杳然虚空。
礼足散金银之华。
不异弥伽长者。
执手见微尘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刹。
龙兴寺也。
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
博达诂训广穷经律。
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动。
暾日而食对月澄心。
清风飞霜。
劲节凌
辞检理诣折彼慢幢。
论顿也不留朕迹。
语渐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兰作栴檀之树。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园。
妙不可传花多果少。
世有执砾水中。
若获琉璃之宝。
掬泡瓶内。
谓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卢之说。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
俾夫无染正性。
岂毗卢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
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
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
岂止百寮而已哉。
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
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
其手诏曰。
皇帝信问。
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济群生。
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
藏开秘密境入圆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济。
尊雄付嘱实在朕躬。
思与道安宣扬妙用。
广滋福润以及大千。
传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缘斯在勿以为劳。
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
春寒师得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
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龙衣。
天香以焚风飘羽盖。
骧首接武神仪肃若。
天子钦之待以师礼。
奏理人治国之要。
畅唐尧虞舜之风。
闻竦然膝之前席。
九龙洒莲华之水。
万乘饮醍醐之味。
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
不拘彝典也。
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
相国崔涣从而问津。
理契于心谈之朝野。
识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宝应临御。
以孝理国匪移前眷。
划开万里之天。
若见三江之月。
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
香饭云来紫衣天降。
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观之若梦。
澹然闲任自乐天倪。
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万行齐发。
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
修罗之琴不抚而韵。
香传天主花雨空王。
见之于矣。
常以思大师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当
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
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
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题额鸾回鹊飞。
山川光煌黑白抃跃。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瑶台之非远。
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经律禅法者。
添满三七人。
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
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
往在南阳陷于贼境。
固请回避皆不允之。
临白刃而辞色无挠。
据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
投剑罗拜请师事焉。
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
无何群盗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
尽被诛戮。
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
存而不论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斯之谓欤。
内德既充外应弥广。
自藏珍宝人莫之窥。
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
前贤厌世正眼随灭。
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
国医罔效。
自知去辰。
众问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
吾何言哉。
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
所司闻奏皇情悯焉。
中使临吊赙赠甚厚。
敕谥号曰大證禅师
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
循其本也。
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
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
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道密等。
凡数万人。
痛石室之末筹。
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
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唐肃宗慧忠禅师
如何是十身调御。
师乃起立曰。
会么。
曰不会。
师曰。
老僧过净瓶来。
帝又问曰。
如何是无诤三昧。
师曰。
檀越蹋毗卢顶上行。
帝曰。
此意如何。
师曰。
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帝又问。
师都不视之。
曰朕是大唐天子。
师何以殊不顾视。
师曰。
还见虚空么。
帝曰见。
师曰。
他还眨目视陛下否。
后涅槃时至。
乃辞代宗
代宗曰。
灭度后。
将何所记。
师曰。
造取一无缝塔。
帝曰。
就师取塔样。
师曰。
贫道去后。
侍者应真。
却知此事。
乞诏问之。
师迁化后。
帝诏问应真。
真述偈曰。
湘之南潭之北。
中有黄金充一国。
无影树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无知识。
应真后住耽源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自觉中唐 ? — 7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5 【介绍】: 唐僧。
博陵望都人
少于本州开元寺出家。
肃宗至德二载,于镇州受戒。
寻往灵寿法寺,习律论九年,造其微旨。
代宗大历元年,卜居平山重林山院。
赵节度使忠志礼重之。
后住镇州大悲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博陵望都人也。
幼从开元寺沙门知钦出家。
至德二年
以试经获度。
即受具戒。
复习经律论于灵寿县之禅法寺
研玩九年。
皆臻閟奥。
大历元年九月
徙居平山县之重林山寺。
清溪白石。
诚得隐遁之胜。
袒肩跣足以游。
掇蔬拾橡以食。
虎狼交迹勿恤也。
二年五月
节度使张君。
以旱暵造山。
祷雨。
随祷辄沾足。
张君由是事之勤恪。
鼓铸大悲千手眼观音像四十九尺。
盖以表平生所发四十九愿也。
始结小庵其旁以馆。
工佣徒隶。
后遂拓之以成大寺
正今所谓大悲者。
尝夜称佛号。
至三鼓。
恍见金色光明三道烛地。
而弥陀佛观音势至立空中。
佛独伸臂摩顶。
且呼名字曰。
当利物守志无悛。
贞元十一年二月之望。
又闻神人报曰。
师必于今岁入灭。
其年六月十三日
果卒于大悲寺
十三年四月十八日
迁神龛葬于寺南。
五季显德初
泉府治其象以资国用。
方炽炭从事而工遽踣。
至今像犹𮌎顶穿穴。
宋受禅。
诏完备如初。
天竺僧。
史亡其名。
韦皋武子生三日。
其家饭僧于堂上。
姆抱遍求祝愿。
天竺僧。
独谓其父。
善视之。
异日必能树功西陲
进位北阙。
韦氏门户。
赖之以兴起焉。
其父因问故。
曰儿前身诸葛武侯也。
武侯昭烈承汉统。
而蜀民德之。
感念之至。
而识乘之生遂君家。
则君家之福。
宜与此儿相似也。
武侯既有施于蜀。
则今之来者将享其报。
盖吾佛所谓业缘者是已。
其父心以为然。
张镒荐知陇州
李楚琳
即帅凤翔朱泚诛之。
易名奉义以旌焉。
礼部尚书
兴元初
徵为左金吾卫将军
贞元中
成都南蛮吐蕃入𡨥。
屡立战功。
封南康郡王
进位大尉。
卒贵显于蜀。
则僧之言。
果信弗诬。
释自觉
博陵望都人也。
稚齿厌于俗态。
俄白亲老言。
儿乐从佛求度世去。
二亲惊愕咄咤俾去。
然无惭怍再拜请命。
乃强礼本部开元寺知钦。
钦观其志气弗群。
立字曰自觉
训之曰。
汝闻名思义。
答曰。
佛种从缘起。
唯听明诲矣。
既而诵经及格蒙度。
至德二年年满镇州受具足法。
即往灵寿县法寺习律经论。
勤瘁九年。
皆造微也。
便言。
当入太行山于一磐石上结茅庵三亩小溪为兰若。
不亦快乎。
大历元年九月晦平山县界得重林山院。
果应所求。
遁迹自娱。
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
则跣足经行。
则右肩偏袒。
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迹重复。
唯拾果采蔬卯时一食。
恒阳节度使张君患炎旱。
精苦。
躬入山请其祈雨。
张语之曰某无政术致累百姓。
三年亢阳借苦引咎。
自责良无补矣或云。
龙王多依师听法忘其施雨愿师垂救旱之誓。
有如白水如念苍生。
请辍禅定略入军府
乃虔恪启告龙神。
未移晷刻天辄大雨。
二辰告足。
张帅归向勤重。
若孝子之事父母焉。
始入法已来。
学诸佛因中誓愿。
其数亦四十九也。
其一愿身长随大悲菩萨。
次愿造铸大悲像寺。
及乎发言响应。
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铸成。
举高四十九尺。
梵相端严眼臂全具。
迨更年稔寺亦随成。
今城西山大寺是欤。
遂于坛前诵念至三更。
见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见弥陀佛。
观音势至左右翼从。
佛垂金臂呼自觉声。
渐下云来摩其顶曰。
守愿勿悛无宜懈废。
利物为先。
汝去吾随任从汝意。
言毕云收杳无眹迹。
以愿心酬毕。
返山林之间择送终之处。
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现半身。
若毗沙门状。
谓曰。
师今岁灭度矣。
举手谢神人曰。
往来定分吾闻命矣。
其年六月十四日
归寂灭。
门人欲奉神龛归山寺。
州府人苦留。
终于大悲寺南迁塔焉。
十三年四月八日也。
其大悲为恒阳奇事。
感应潜通。
至周显德初
敕铸九府圆法。
天下铜像一例除毁。
时州人相率出钱赎此像。
不允。
登即炉橐镕冶。
真定之人莫不悲悼。
时炭炽飞烟无之。
从顶至胸旋收铜汁。
斯须计料匠氏暴卒。
自此罢工。
宋太祖神德皇帝
追铸令全。
代忏前事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普愿中唐 748 — 8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834 【介绍】: 唐僧。
郑州新郑人俗姓王
代宗大历十二年嵩山会善寺律师受具足戒。
德宗贞元间池阳南泉院,三十年间足不下山。
文宗太和初陆公亘等迎请下山,北面申礼。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8—834 俗姓王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
肃宗至德二载(757)密县出家。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嵩山受戒。
后嗣马祖道一
德宗贞元十一年(795)池州南泉山,历30年不下山。
世称南泉和尚
文宗大和初,宣歙观察使陆亘请其下山,四方从学者数百人。
宋高僧》卷一一、《祖堂集》卷一六、《景德传灯录》卷八有传。
后二书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王氏
郑州新郑人
至德二年出家。
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祝发。
大历十二年
且壮矣。
寻从嵩山会善寺律师
受具戒。
律藏教部。
靡弗究研。
而卒定宗于大寂门下。
一日为僧行粥次。
马大师问桶里是什么。
愿云者老汉。
合取口。
作恁么语话。
自馀同参之流无敢徵诘。
贞元十一年
挂锡池阳南泉山
蘘薜以衣。
畬牧以食堙谷刊木。
以辟所处。
毳袍之侣。
交进互退。
填拥庭宇。
示众云。
道个如如。
早是变了也。
今时师僧。
须向异类中行。
归宗云。
虽行畜生行。
不得畜生报。
愿云。
孟八郎。
又恁么去也。
有时云。
文殊普贤昨夜三更。
起佛见法见。
每人与二十棒。
趁出院。
赵州云和尚棒。
教谁吃。
愿云。
具道王老师。
过在什么处。
州礼拜而出。
一日游庄庄主预备礼相待。
问庄主曰。
争知老僧来排辨如此。
主云昨夜土地见报愿云。
王老师修行无力。
被鬼神觑破。
僧便问。
和尚既是善知识。
为什么却被鬼神觑破。
答云土地前。
更下一分饭著。
有时云。
江西马大师
说即心即佛。
王老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恁么道。
还有过么。
赵州出礼拜。
时有一僧随问。
州上座礼拜。
意作么生。
州云。
汝却问取和尚
僧问适来谂上座礼拜。
意作么生。
答云他却领得老僧意
一日捧钵上堂。
黄檗先居第一座不起。
问曰。
长老是什么年中行道。
檗云。
空王佛时。
愿云犹是王老师儿孙在。
下去。
一日问黄檗云。
黄金为墙堑。
白银为壁落。
此是何人居处。
檗云。
是圣人居处。
云更有一人。
何国土。
檗叉手立云。
道不得。
何不问王老师。
檗却理前话而问。
答云可惜许。
又问黄檗定慧等学如何。
檗云。
十二时中。
不依倚一物好。
云莫是长老见处么。
檗云不敢。
云浆水价且置。
草鞋钱教阿谁还。
一日遇两堂首座争猫儿。
提起猫儿。
问众曰。
道得即救取猫儿。
道不得即斩却也。
众无对。
即斩之。
赵州自外归。
举似前话。
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
曰汝适来若在。
即救得猫儿。
陆亘大夫问云。
弟子从六合来。
彼中还更有身否。
答云分明记取。
举似作家。
陆异日又谓曰。
弟子亦薄会佛法。
问。
大夫十二时作么生。
陆云
寸丝不挂。
犹是阶下汉。
陆一日向道。
肇法师甚奇怪。
解道万法同根。
是非一体。
指庭前牡丹花
时入见此一株花。
是梦相似。
示众
王老师卖身。
阿谁要买。
一僧出
某甲买。
不作贵。
价不作贱价。
汝作么生买。
僧无对。
后来卧龙代
属某甲了也。
一日与归宗麻谷约同。
参礼南阳国师。
及行。
乃于路上。
画一圆相
道得即去。
归宗坐圆相中。
麻谷作女人拜。
恁么即不须去也。
归宗
是何心行。
乃相唤而回。
大和初宣使陆公护军刘公北面申礼。
迎请下山。
八年甲寅十月二十一日示疾。
俄有白虹贯后峰。
巨石自压。
声闻数十里。
虎绕林木昼号。
识者忧之。
十二月二十五日旦
忽戒门人曰。
星翳灯幻久矣。
勿谓吾有去来也。
奄尔而逝。
春秋八十七
腊五十八。
子契元文畅等。
凡九百人。
皆布衣墨巾。
执心丧礼。
奔赴会葬者。
相继于路。
哀号之声震林谷。
明年乙卯
乃克奉全身于灵塔。
膳部员外郎史馆脩撰刘轲撰文勒碑。
追颂德美
释普愿
俗姓王
郑州新郑人也。
其宗嗣于江西大寂
大寂师南岳观音让。
让则曹溪之蒙子也。
为大父。
其高曾可知也。
南泉之禅有自来矣。
在孕母不喜荤血。
至德二年跪请于父母乞出家。
脱然有去羁鞅之色。
乃投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受业。
苦节笃励胼胝皲瘃。
不敢为身主。
其师异之。
大历十二年春秋三十矣。
嵩山会善寺律师受具。
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之学。
后游讲肆上楞伽顶入华严海会。
抉中百门观之关钥。
领玄机于疏论之外。
当其锋者皆旗靡辙乱。
大寂门下八百馀人。
每参听之后寻绎师说。
是非纷错。
或自默而语。
群论皆弭。
曰夫人不言乃言尔耳。
自后含景匿耀。
似不能言者。
人以其无法说或扣其关。
亦坚拒不泄。
时有密赜其机者。
微露头角。
乃知其非无法说时未至矣。
贞元十一年拄锡池阳南泉山
堙谷刊木以构禅宇蓑笠饭牛溷于牧童。
斫山畬田种食以饶。
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
夫洪钟不为莛撞发声。
声之者故有待矣。
太和年初宣使陆公亘前池阳太守
皆知其抗迹尘外为四方法眼。
护军彭城刘公。
同迎请下山北面申礼。
不经再岁。
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数百人。
太和甲寅岁十月二十一日示疾。
十二月二十三日
白虹贯于禅室后峰。
占之者得非南泉谢世乎。
是日西峰巨石崩。
声数十里当昼有乳虎绕禅林。
而号。
众咸异之。
二十五日东方明告门人曰星翳灯幻亦久矣。
勿谓吾有去来也。
言讫而谢。
春秋八十七。
僧腊五十八。
契元文畅等凡九百人。
皆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门。
赴丧会葬者相继于路。
哀号之声震于崖谷。
乙卯岁门人奉全身于灵塔。
从其教也。
膳部员外郎史馆修撰
刘轲钦若前烈追德颂美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灌顶隋末唐初 561 — 6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1—632 【介绍】: 隋唐时僧。
义兴人俗姓吴字法云
有才藻,为智顗高足弟子,住天台山国清寺
隋炀帝曾为其设千僧斋,赐赏甚厚。
有《私记天台山智者词旨》及《义记》等。
全隋文·卷三十五
灌顶字法云俗姓吴义兴人
师事智顗,终天台国清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法云
姓吴氏
其先常州义兴人
祖避地临海章安
遂居焉。
三月
而亡其父。
未能言。
母偶称佛法僧号。
敩之。
音句清辩。
家人惊异。
于是摄静寺拯法师
闻而叹曰。
此子非凡。
母因以非凡名之。
七岁使事拯为弟子。
所业日进。
年二十受具。
而誉益起矣。
逮乎拯终。
则当陈之至德初也。
天台智者顗公出涖光宅。
从之。
研绎观门。
频蒙印可。
陈祚告穷。
乃随智者
游历庐阜
久留江陵玉泉寺。
隋开皇十一年
炀帝以晋邸。
出镇维杨。
智者授王归戒。
俄旋台岭。
又从之。
十七年智者疾。
执侍如礼。
未几而智者告终。
奉遗命。
智者手书信物。
讣晋邸。
而教旨。
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
还山。
仍就山饭千僧。
以致追慕之意。
且规置国清寺
仁寿元年
晋王以太子嗣位。
入贺。
兼谢置国清。
诏遣散骑侍郎张乾威。
送还山。
仍赐帛三千疋。
毡三百领。
就山饭千僧。
又加饰其寺焉。
二年诏曰。
夏序炎赫。
道体休宜。
禅悦资神。
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
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义疏。
判释经文。
禅师是大师高足。
法门委寄。
今遣延屈。
必蒙霈然。
并法华经疏。
随使入京也。
伫迟来仪。
书不尽意。
于是入
为留三夏
大业七年
上治兵涿野。
诏见行在所
贞观六年。
八月七日。
以疾终于国清寺
寿七十二。
先是谓弟子曰。
尝闻之弥勒经。
如来入灭。
香烟若云。
汝多烧香。
吾将去矣。
因垂戒诸子。
既而起立合掌。
如有所见而敬者。
且口称弥陀号云。
越九日
窆于寺之南山
姿性慈摄。
利物有方。
其村之人有病者。
其子奔驰求救。
方焚旃檀香转经。
病者闻香气辄愈。
且安洲乐安南岭尤奇秀。
每过则环视爱之。
叹曰恨不夷坦尔。
顾非可以匡众开讲乎。
未旬浃而白沙黄壤涌起如镜面。
尝讲涅槃于隶业寺。
钟鼓交作。
而海寇至。
干盾抢攘。
无惧色。
踞猊持麈自如。
而寇遽惊走。
盖皆是人长丈馀。
执戈戟以拟至。
佛垄诸徒。
石塔别须二石为户。
而弟子光英得石而厚丈。
漫举杖画其中曰。
如是乃可用。
则石应手裂为二。
施之于塔。
虽巧匠犹不之及。
法华于称心精舍。
吉藏法师
心服其记义。
遂散众东下。
餐禀其指。
智者之才辩。
能持之者。
而已。
故其录具在。
今不繁序。
碑则常州善寺沙门法宣文也。
释灌顶
字法云
俗姓吴氏
常州义兴人也。
祖世避地东瓯
因而不返。
今为临海章安焉父夭早亡。
母亲鞠养。
生甫三月
孩而欲名。
思审物类未知所目。
母夜称佛法僧名。
仍口敩。
音句清辩同共惊异。
因告摄静寺慧拯法师
闻而叹曰。
此子非凡。
即以非凡为字。
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
日进文词。
玄儒并骛清藻才绮。
即誉当时。
年登二十。
进具奉仪
德瓶油钵弥所留思。
洎拯师厌世。
沐道天台
承习定纲罔有亏绪。
陈至德元年
智顗禅主出居光宅。
研绎观门频蒙印可。
逮陈氏失驭。
随师上江。
胜地名山尽皆游憩。
三宫庐阜九向衡峰
无不揖迹依迎访问遗逸。
后届荆部停玉泉寺
传法转化教敷西楚
开皇十一年
晋王作镇扬州
陪从智者戾止䢴沟。
居禅众寺。
法上将
日讨幽求。
俄随智者
东旋止于台岳。
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
跨朗笼基超于云印。
方集奔随负箧屯涌。
吉藏法师
兴皇入室。
嘉祥结肆独擅浙东。
闻称心道胜意之未许。
求借义记寻阅浅深。
乃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
因癈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发誓弘演
至十七年智者现疾。
瞻侍晓夕艰劬尽心。
爰及灭度亲承遗旨。
乃奉留书并诸信物。
哀泣跪授。
晋王五体投地悲泪受。
事遵宾礼情敦法亲。
寻遣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
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置国清寺
即昔有晋昙光道猷之故迹也。
前峰佛陇寺号修禅。
在陈之日智者初建陇南十里
地曰丹丘
经行平正瞻望显博。
智者标基刊木。
欲建道场。
未果。
心期。
故遗嘱斯在。
王工入谷即事修营。
置臬引绳一依旧旨。
仁寿元年
晋王入嗣东巡本国。
万里川途人野毕庆。
以檀越升位寺宇初成。
出山参贺。
遂蒙引见。
慰问重叠酬对如响言无失厝。
臣主荣叹。
又遣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还山寺。
施物三千段氎三百领。
又设千僧斋。
寺庙台殿更加修缉。
故丹青之饰乱发朝霞。
之岭奄同被锦。
斯寔海西之壮观也。
远符智者之言。
具如彼传。
仁寿二年下令延请云。
夏序炎赫道体休宜。
禅悦资神故多佳致。
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义疏判释经文。
禅师是大师高足。
法门委寄。
令遣延屈。
必希霈然。
并法华经疏。
随使入京也。
伫迟来仪书不尽意。
持衣负锡高步入宫。
三夏阐弘。
副君欣戴。
每至深契无不伸请。
并随问接对。
周统玄籍。
后遣信送还。
䞋遗隆倍。
大业七年
治兵涿野亲总元戎。
将欲荡一东夷用清文轨。
因问左右备叙轩皇。
先壮阪泉之戮暴。
后叹峒山之问道。
追思智者感慕动容。
下敕迎远至行所。
引见天扆叙以同学之欢。
又遣侍郎吴旻送还台寺。
尔后王人继至房无虚月。
纵怀丘壑绝迹世累。
定慧两修语默双化。
乃有名僧大德。
近城远方希睹三观十如及以心尘使性。
并拜首投身请祈天鼓。
皆疏瀹情性澡雪胸襟。
三业屡增二严无尽。
忽以贞观六年八月七日
终于国清寺房。
春秋七十有二。
初薄示轻疾无论药疗。
而室有异香。
临终命弟子曰。
弥勒经说。
佛入城日香烟若云。
汝多烧香。
吾将去矣。
因伸遗诫。
词理妙切。
门人众侣瞻仰涕零。
忽自起合掌如有所敬。
发口三称阿弥陀佛。
低身就卧累手当心。
色貌欢愉。
奄然而逝。
举体柔软。
暖经日尝有同学智晞
之亲度。
清亮有名。
先以贞观元年卒。
临终云。
吾生兜率矣。
见先师智者
宝坐行列皆悉有人。
惟一座独空。
云却后六年灌顶法师升此说法。
焚香验旨。
即慈尊降迎。
计岁论期。
不谬矣。
以其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
远近奔号諠震林谷。
化流嚣俗神用方。
村人于法龙。
去山三十馀里。
染患将绝众治不愈。
其子奔驰入山祈救。
为转法华经。
焚旃檀香。
病者虽远。
乃闻檀香入鼻。
应时痊复。
乐安南岭地曰安洲。
碧树青溪泉流伏溺人径不通。
留连爱玩。
顾而誓曰。
若使斯地夷坦。
当来此讲经。
曾未浃旬。
白砂遍涌平如玉镜以感通相显不违前愿。
仍讲法华金光明二部。
用酬灵意。
尝于章安摄静寺讲涅槃经。
值海贼上抄道俗奔委。
方挝钟就讲。
颜无慑惧。
贼徒麾幡诣寺。
忽见兵旗曜日持弓执戟人皆丈馀雄悍奋发。
群睹惊懅一时退散。
尝于佛陇。
讲暇携引学徒。
累石为塔。
别须二片用搆塔门。
弟子光英。
先以车运一石。
咸疑厚大。
更欲旁求复劳人力。
举杖聊撝。
前所运石飒然惊裂。
遂折为两段。
厚薄等均用施塔户。
宛如旧契。
若斯灵应其相寔多。
受业天台又禀道衡岳
三世宗归莫二。
若观若讲常依法华。
又讲涅槃金光明净名等经。
及说圆顿止观四念等法门。
其遍不少。
智者辩才云行雨施。
或同天网乍拟璎珞。
能持能领唯一人。
其私记智者词旨。
及自制义记。
并杂文等题目。
并勒于碑阴。
弟子光英。
后生标俊优柔教义。
国清寺众佥共纪其行。
树其碑于寺之门。
常州善寺沙门法宣为文。
其词甚丽。
见于别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怀晖中唐 755 — 8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16 【介绍】: 或作怀恽
唐僧。
泉州人号柏岩
俗姓谢
德宗贞元初,礼马祖道一,顿明心要。
后上中条山行禅法。
宪宗元和三年,居雍京章敬寺,讲说禅要,朝官名士日来参问。
卒谥大宣教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泉州谢氏子也。
既落发进具。
而心未入道。
贞元初
大寂禅师龙兴
即蒙印可。
后隐鲁之岨崃山。
齐之灵岩百家岩中条山等。
示徒云。
至理亡言。
时人不识。
强习它事。
以为功能。
不知自性是个微妙大解脱门。
鉴觉光明。
未曾休废。
如大日轮。
近远斯照。
虽及众色。
不与众色合。
灵烛妙明。
非假锻鍊。
为不了故。
妄起空花。
但如捏目。
徒自疲劳。
若能返照。
无第二人。
僧问。
四大五蕴之身。
阿那个是本来佛性。
乃呼其名。
僧应诺。
良久云。
汝无佛性。
元和三年
上以生辰。
仍用大历诏。
凡天下名僧大德。
三学通习者。
并集萃京师
于是于章敬寺毗卢遮那院安置。
入麟德殿居上座位。
赐斋。
后有僧。
绕绳床三匝。
振锡而立。
云。
是是。
其僧到南泉
如前相见。
泉云不是不是。
其僧云。
敬道是。
和尚为甚么道不是。
泉云章敬即是。
汝即不是。
汝是风力所转。
终成败坏。
十年乙未冬
忽示疾。
十一月十一日卒。
寿六十二。
明年二月
门人智朗志操等。
奉全身葬于灞桥之北源。
谥大觉
宝相则塔号也。
洛阳司仓贾岛文其碑。
释怀晖
姓谢氏
泉州人也。
宿植根深出尘志远。
迨乎进具乃尚云游。
贞元初洪州大寂禅师
顿明心要时彭城刘济颇德互相推證。
后潜岨崃山。
次寓齐州灵岩寺
又移卜百家岩
泉石幽奇。
苦于禅子请问繁杂。
中条山行禅法。
为法者蹑迹而往。
蒲津人皆化之。
元和三年宪宗诏入于章敬寺毗卢遮那院安置。
大历中应天下名僧大德三学通赡者。
并丛萃其中。
属诞辰多于此修斋度僧焉。
既居上院为人说禅要。
朝寮名士日来参问。
复诏入麟德殿赐斋推居上座。
元和十年乙未冬示疾。
十二月十一日灭度
春秋六十二。
明年二月
门人智朗志操等。
奉全身葬于灞桥北原。
敕谥大宣教禅师
立碑于寺门。
岳阳司仓贾岛为文述德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德美隋末唐初 575 — 637年12月2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
清河临清人。
年十六。
辞亲出家。
十九薙落。
谦谨恭敏。
专务实行。
虽经论备阅。
而尤善律部。
开皇之季。
驻锡京师
日以持戒礼忏为业。
又诵千佛名经十二卷于太白山中。
而每名则加拜焉。
太白九陇僧邕禅师者。
素以道行著。
称美因奉之。
以究心学。
后还京。
慧云寺
从静嘿禅师
静嘿盖道善禅师之神足。
持己节约。
四众钦重。
事静嘿馀十年。
凡其施设。
皆所经历而得其说。
静嘿灭度
一以委之。
西循守不失。
故悲敬二田。
未尝间岁。
诸造福处。
悉有馈慧。
夏末兰盆。
亦随寺送物。
俗谓普盆钱。
大业之季。
夏集千僧。
行道七日
或谓曰。
时既炎热。
不可使众饥虚。
何不打饼供养。
曰面易致耳。
然而其馊败何。
或曰我能之。
但多置冷水盆则矣。
明日半衣起。
溲面二十斛。
二日料。
饔庖麇。
至杖打刀切。
汤锅亦已沸矣。
随切随投之汤中。
已煮熟。
则捞以投水中。
投之汤者有尽。
投之水者无穷。
黎明行饼。
莫不讶其坚韧也。
众以为至诚所感云。
武德初
诏住会昌寺。
乃于西院
造忏悔堂。
像设严盛。
栋宇宏丽。
时则浴井忽竭。
为祷祈。
泉涌如旧。
平生畜舍利不多。
而应验莫测。
随以宝函。
遇祷必给。
力行头陀。
终身徒跣。
以避虫蚁。
或学般舟而不坐。
或学止过而不言。
杂行纷纭。
殆难殚举。
且口诵弥陀之号。
心专净土之归。
贞观十一年。
十二月二十六日。
合掌称佛而逝
寿六十三。
露尸于南山鸱鸣阜。
骸塔楩梓谷。
弟子树碑。
侍中于志宁文又沙门昙献者。
京邑人亦弘福业。
功格前贤。
身成令范。
众所推挹。
故光明宝阁。
冠绝寰中。
慈悲佛殿。
时所惊异。
本微迹显。
兹不广述。
释德美
俗姓王
清河临清人也。
年在童稚。
天然乐善。
口中所演恒铺赞呗。
拥尘聚戏必先景塔。
每见形像生知礼敬。
由是亲故密而异之。
知非绍续之胤也。
任从师学。
十六辞亲投诸林野广访名贤用为师傅。
年至十九方蒙剃落。
谨敬谦恪专思行务。
虽经论备阅而以律要在心。
故四分一部薄通宗系。
追求善友无择遐迩。
洁然自厉不群非类。
开皇末岁。
观化京师受持戒检。
礼忏为业。
因往太白山诵佛名经一十二卷。
每行忏时诵而加拜。
人以其总持念力功格涅槃。
太白九陇先有僧邕禅师
道行僧也。
因又奉之而为师导。
义业亟染暄凉。
后还京辇住慧云寺
默禅师又从请业。
即道善禅师之神足也。
遵承信行普功德主。
节约形心不衣皮帛。
道。
闻见学之望重京都。
偏归俗众。
依承十有馀年。
三业随从深相器待。
所以每岁礼忏将散道场。
去期七日苦加励勇。
万五千佛日别一遍。
精诚所及多感徵祥。
自尔至终千有馀遍。
故默之弘奖福门开悟士俗广召大众。
盛列檀那利养所归京辇为最。
积而能散。
时又珍重。
常于兴善千僧行道。
期满䞋奉人别十缣。
将及散晨外赴加倍。
执事惧少依名付物。
闻告曰。
何有此理不成僧义。
必若约截凡圣难知。
但当供养不虑虚竭。
库先无贮物出散之晨及设大会七众俱集。
施物山积新旧咸充。
时又钦之。
谓其志大而致远。
故使灵祇冥助也。
不然谁能睹斯不惧耶。
故自开皇之末
终于大业十年
年别大施。
其例咸尔。
灭度
以普福田业委于
顶行之。
故悲敬两田年常一施。
或给衣服。
或济糇粮。
及诸造福处多有匮竭。
皆来祈造通皆赈给。
又至夏末
诸寺盆。
随有盆处皆送物往。
故俗所谓普盆钱也。
往住禅定斯事无殆。
大业末岁。
召千僧七日行道。
忽感异人形服率然来。
曰。
时既炎热。
何不打饼以用供养。
曰。
面易办也。
人多饼坏。
何由可致。
便曰。
易可办耳。
且溲三十斛面。
作两日调。
饼不坏也。
即随言给。
但云多办瓫水槽多贮冷水。
明旦将设。
半夜便起打面搥案。
鼓动人物。
僧俗聚观惊乱眼耳。
须臾打切面已。
将半命人煮之。
随熟内水
自往搅之。
及明行饼。
皆讶紧韧抽拔难断。
千人一饱咸共欣泰。
试寻匠者通问失所。
馀有槽瓮中饼。
日别供僧。
乃尽限期一无烂坏。
合众悲庆感通斯应。
武德之始。
创立会昌
又延而住。
乃于西院造忏悔堂。
像设严华堂宇宏丽。
周廊四注复殿重敞。
誓共含生断诸恶业。
镇长礼悔洁净方等。
凡欲进具必先依凭。
荡涤身心方登坛位。
又于一时所汲浴井忽然自竭。
徒众驻立无由洗忏。
乃执炉临井。
苦加祈告。
应时泉涌。
还同恒日。
时共宗焉。
所畜舍利藏以宝函。
随身所往必赍供养。
每诸起塔祈请散之。
百粒千粒随须而给。
精苦所感随散随满。
由是增信弥隆。
勤恳不绝。
又年经秋夏。
常行徒跣。
恐蹈虫蚁。
慈济意也。
或行般舟。
一夏不坐。
或学止过。
三年不言。
或效不轻通礼七众。
或同节食。
四分之一。
如斯杂行其相纷纶。
即目略舒差难备举。
生常辍想专固西方。
口诵弥陀。
终于命尽。
贞观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合掌称佛卒于寺院。
春秋六十三矣。
乃送于南山鸱鸣堆。
后又收骸于楩梓谷起塔。
弟子等树碑于会昌寺。
侍中于志宁为文。
京邑沙门昙献者。
亦以弘福之业功格前贤。
身令成范众所推揖。
所造福业随处成焉。
故光明宝阁冠绝寰中。
慈悲佛殿时所惊异。
人世密尔故不广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明慧初唐 ? — 66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志求大乘。
尽讲诵夜。
未尝睡瞑。
麟德元年
玄奘三藏示灭于京兆北坊玉华宫
慧方大慈恩寺夜绕佛堂行道三鼓矣。
见白虹四道南北贯东井下。
映塔院。
念以为传记所载。
昔世尊涅槃白虹十二道。
贯太微。
今其数虽减。
世尊三分之二。
然非圣人莫足当之。
其无乃玉华法师遽如许耶。
诘且以其事白众。
众未之信。
却后九日。
讣闻因大叹服。
释明慧
不知何许人也。
简默恭己约志蠲明。
耐乎寒馁誓求大乘。
精进之铠介躬。
睡眠之魔退迹。
是以初中后夜念诵经行。
玄奘三藏京兆北坊玉华宫翻大般若经毕。
麟德元年示灭。
其夜子时旋绕佛堂。
忽见北方有白虹四道从北亘南横跨东并直势贯慈恩塔院历历分明。
慧心怪焉。
即自念曰。
昔如来灭度
白虹十二道。
从西贯于太微。
于是有双林之灭。
今有此相将非玉华法师有无常事邪。
申旦向众述其所见。
众咸怪之。
至九日凶问至
正符所见。
慧弥增笃励。
老而无懈。
未知终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义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盖不可测之人也。
贞元初
乞丐吴苑
状貌语言若狂騃错乱。
而事多先兆。
识者尤敬慕之。
一日操斧斤入市中。
截居民屋檐。
才及数闻。
或礼谢曰。
弟子藉此生活。
愿勿坏也。
则顾曰。
汝靳惜之耶。
投斧斤竟去。
是夕市中火
惟截檐屋在。
其馀皆烬。
闻者益奇之。
性好止废寺。
无冬夏。
常聚木佛。
积旧幡其上焚之。
以代薪樵。
时从渔者得鲤鲫。
则掷烈焰中。
视其跳跃灰尘坌暗。
则抚掌大笑。
以为乐。
食不具匕箸。
垢面未尝颒。
颒则天辄阴雨弥旬浃。
占者每验。
将死。
先饮灰潘。
数十斛。
乃坐称佛号。
士庶堵观之。
如是七日。
气始绝。
盛暑
支体舒举。
而颜色明润。
阇维获舍利。
以葬。
京师永寿寺證智
神异著见。
昼则治田于张渎兰若。
夜仍归宿寺中。
盖兰若。
汉阴金州
京师七百里 云又大和初
荐福寺老僧
相国韦公处厚游。
当大拜。
老僧进贺。
忽曰大奇相公得如此好灭度
处众皆诋其语非所出。
开成中
处厚因奏对。
偶疾作僵仆御前。
上使贵珰扶出殿门而卒。
此其类不尽录。
释义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
状类风狂语言倒乱。
贞元初吴苑乞丐。
事多先觉。
人以此疑之。
市肆中百姓屋数间。
义师辄操斧斫剂其檐。
禁之不止。
其人素知其神异。
礼白之曰。
弟子藉此生活无坏我屋。
回顾曰。
汝惜乎。
投斧而去。
其夜市火连延而燎。
唯所截檐屋数间存焉。
好止废寺中。
无冬夏常积聚坏幡盖木佛像。
悉代薪炭。
又于煨火烧炙鲤鱼。
而多跳跃灰坌弥漫。
抚掌大笑。
不具匕箸而食。
面垢不靧。
靧之辄阴雨。
吴人以为占候。
及将死也饮灰汁数十斛。
乃念佛而坐。
士庶观之。
满七日而死。
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
百姓舁出郊外焚之。
京兆安国寺僧。
事迹不常。
熟地而烧木佛。
所言人事必无虚发。
此亦不测之僧也。
复次京师永寿寺释证智。
不详生族。
贞元中于京寺多发神异。
而众罔知。
或昼在张渎兰若治田。
夜归寺中。
其兰若在汉阴金州
相距京甸七百里焉。
时号智禅师
此之长足安法云公也。
皆能致远于瞬息间。
道家谓之缩地脉而能陟遐矣。
若于色尘作神变。
虽远而近也。
荐福寺老僧
专务诵持罕有间缺。
言未兆事来如目击。
大和初相国韦公处厚好重空门。
逐月别召名德僧食。
老僧见韦新登庸曰。
大奇相公得如此好灭度处。
人皆不喻。
后因奏对于文宗御前。
疾作僵仆殿阶。
及扶舁出殿前。
气已绝矣。
方验老僧言死在内殿中。
故云好灭度处。
开成中也。
后不知其终。
释义师者。
不知何许人也。
状类风狂言语倒乱。
贞元初吴苑乞丐。
事多先觉。
人以此疑之。
市肆中百姓屋数间。
义师辄操斧斫剂其檐禁之不止。
其人数知其神异。
礼白之曰。
弟子藉此生活无坏我屋。
回顾曰。
汝惜乎。
投斧而去。
其夜市火连延而燎。
唯所截檐屋数间存焉。
好止废寺中。
无冬夏常积聚坏幡盖木佛像。
以代薪炭。
又于煨火烧炙鲤鱼。
而多跳跃灰坌(蒲顿切)弥漫。
抚掌大笑。
不具匕箸而食。
面垢不靧(音诲)靧之辄阴雨。
吴人以为占候及将死饮灰汁数十斛。
乃念佛而坐。
士庶观之。
满七日而死。
时盛暑色不变支不摧。
百姓舁出郊外焚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玄奘初唐 602 — 6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2—664 【介绍】: 唐僧。
洛州缑氏人俗姓陈名祎
世称“三藏法师”。
唯识宗创始人之一。
年十三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
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博涉经论。
太宗贞观三年长安西行,辗转抵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那烂陁寺学《瑜珈师地论》等论典。
后遍游印度
十九年携经论六百余部归长安其后二十年间与弟子译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撰有《大唐西域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0—664 通称三藏法师
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
法相宗(唯识宗)创始人。
13岁出家,遍参名师,研习经论。
太宗贞观三年(629),从长安西行求法,备尝艰辛,抵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那烂陀寺从戒贤学习,被推为该寺通三藏之十德之一。
戒日王曾为之设无遮大会,玄奘于会上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极大声誉。
十九年携大小乘经律论600余部归国,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主持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其译文文义精确,显明晓畅,信达兼雅。
撰有《大唐西域记》12卷,述西行途中见闻。
续高僧传》卷四、卷五有传。
另有慧立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传世。
敦煌遗书斯三七三卷存诗5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
十三岁出家,历住成都荆州赵州长安等地。
贞观三年西行求法,历游天竺各地,历十七年始还。
后住长安译出经籍一千三百馀卷。
麟德元年二月病逝,年六十五。
诗五首。
(《全唐诗》无玄奘诗,事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参《中国佛教》第二册游侠文)
玄奘本名祎
俗姓陈氏
洛阳缑氏人
出家东都净土寺
后住长安庄严寺
贞观三年西域
十九年赍经像还京师
敕住大慈恩寺
麟德元年卒。
年六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本名袆
姓陈氏
太丘仲弓后也。
其子孙有徙河南者。
因为缑氏人
祖康北齐国子博士
父慧。
通经术。
颀硕而秀。
俭节不苟取。
兄素早出家。
即长捷法师云。
美容观。
仪矩瑰整。
博学善讲说。
穷酷。
遂𢹂以教育焉。
年十一授维摩法华。
目视口诵。
不为诸儿恒戏。
及兄住持东都净土寺
时年十五。
益专所业。
而誉日以进。
隋大业末
父去江陵令
归隐田里。
俄兵起饥馑。
无所乞贷。
乃从兄入
道基师
受阿毗昙婆沙杂心等论。
闻持自然。
引用无滞。
每顾而叹异之。
又听摄论于僧景
皆诣壶奥。
兄住益南空慧寺。
复与俱。
已而假缘告别。
领成实论于赵之道深师。
究杂心摄论于邺之慧休师
道岳师之俱舍。
玄会师之涅槃。
一时名匠。
莫不赏识。
仆射宋公萧瑀奏。
庄严寺
非志也。
贞观三年
春秋之富。
且二十九。
遂诣阙陈表西迈。
其所涉历。
具如彦悰所述传。
既达中天竺。
于那烂陀寺。
事戒贤师。
讲瑜伽师地论。
为留五载
乃复遍览。
以尽其胜。
而后议还。
贞观十九年正月
京师
诏安置所获舍利像夹于弘福寺
且就寺翻译。
高宗在春宫。
慈恩寺
严其母文德皇后冥福。
冬十月
诏迁居之。
高宗御极。
尤加宠渥。
俄诏翻经院。
官属
随驾游幸。
不一其居。
总出经论七十三部。
一千三百三十卷。
麟德元年示灭于洛阳玉华寺。
春秋六十有五。
释玄奘
本名袆
姓陈氏
太丘仲弓后也。
子孙徙于河南
故又为洛州缑氏人焉。
祖康北齐国子博士
父慧早通经术。
长八尺明眉目。
江陵令
解缨而返。
大业末年
识者以为剋终。
隐沦之候故也。
兄素出家。
即长捷法师也。
容貌堂堂仪局瑰秀。
讲释经义联班群伍。
住东都净土寺
少罹穷酷。
携以将之。
日授精理。
旁兼巧论。
年十一诵维摩法华。
东都恒度便预其次。
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
口诵目缘略无闲缺。
睹诸沙弥剧谈掉戏。
曰。
经不云乎。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
岂复恒为儿戏。
可谓徒丧百年。
且思齐之怀。
尚鄙而不取。
拔萃出类。
故复形在言前耳。
时东都慧日盛弘法席。
涅槃摄论轮驰相系。
每恒听受昏明思择。
僧徒异其欣奉美其风素。
爱敬之至师友参荣。
大众重其学功弘开役务。
时年十五与兄住净土寺
由是专门受业。
声望逾远。
大业馀历。
兵饥交贸法食两缘投庇无所。
沙门道基化开井络法俗钦仰。
乃与兄从之。
行达长安
庄严寺
又非本望西踰剑阁既达蜀都。
即而听受阿毗昙论。
一闻不忘见称昔人。
随言镜理又高伦等。
至于婆沙广论杂心玄义。
莫不凿穷岩穴条疏本干。
然此论东被弘唱极繁。
章钞异同计逾数十。
皆蕴结胸府闻持自然。
至于得丧筌旨。
而能引用无滞。
时皆讶其忆念之力终古罕类也。
每顾而叹曰。
余少游讲肆多矣。
未见少年神悟若斯人也。
席中听侣佥号英雄。
四方多难总归绵益。
相与称赞逸口传声。
僧景摄论道振迦延。
世号难加人推精覆。
皆师承宗据隅隩明铨。
昔来摄论十二住义。
中表销释十有二家。
讲次诵持率多昏漠。
初闻记录片无差舛。
登座叙引曾不再缘。
须便为述状逾宿构。
如斯甚众不可殚言。
武德五年。
二十有一为诸学府
雄伯沙门讲扬心论。
不窥文相而诵注无穷。
时目神人。
不神何能此也。
晚与兄俱住益南空慧寺。
私自惟曰。
学贵经远义重疏通钻仰一方未成探赜。
沙门道深。
体悟成实学称包富。
控权敷化振网赵邦。
愤发内心将捐巴蜀。
捷深知其远量也。
情顾勤勤每劝勉之。
而正意已行誓无返面。
遂乃假缘告别。
间行江硖。
经途所及。
荆杨等州。
访逮道邻莫知归诣。
便北达深所委参勇铠。
素袭嘉问纵洽无遗。
终始十月资承略尽。
时燕赵学侣相顾逢秋。
后发前至。
抑斯人也。
沙门慧休
道声高邈。
行解相富。
夸罩古今。
独据邺中昌言传授
词锋所指海内高尚。
又往从焉。
不面生来。
相逢若旧。
去师资礼事等法朋。
偏为独讲杂心摄论。
指摘纤隐曲示纲猷。
相续八月领酬无厌。
又惊异绝叹抚掌而嗟曰。
希世若人。
尔其是也。
沙门道岳
宗师俱舍阐弘有部。
包笼领袖吞纳喉襟。
扬业帝城来仪群学。
乃又从焉。
创迹京都诠途义苑。
沙门法常
一时之最。
经论教悟。
其从如林。
乃一举十问皆陈幽奥。
坐中杞梓拔思未闻。
由是驰誉道流。
擅声日下。
沙门僧辩
法轮论士。
机慧是长。
命来连坐。
吾之徒也。
但为俱舍一论。
昔所未闻。
因尔伏膺。
晓夕咨请。
审其殷至。
慧悟霞明。
乐说不穷。
任其索隐。
覃思研采。
啐周究竟。
沙门玄会。
匠剖涅槃。
删补旧疏。
更张琴瑟。
承斯令问。
亲位席端。
咨质迟疑焕然祛滞。
仆射宋公萧瑀
敬其脱颖。
奏住庄严
然非本志。
情栖物表。
乃又惟曰。
余周流吴蜀。
爰逮赵魏。
末及周秦。
预有讲筵
率皆登践。
已布之言令。
虽蕴胸襟。
未吐之词宗。
解签无地。
若不轻生殉命。
誓往华胥。
何能具觌成言。
用通神解。
一睹明法
了义真文。
要返东华。
传扬圣化。
则先贤高胜。
岂决疑于弥勒。
后进锋颖。
宁辍想于瑜伽耶。
时年二十九也。
遂厉然独举。
诣阙陈表
有司不为通引。
顿迹京皋。
广就诸蕃。
遍学书语。
行坐寻授。
数日便通。
侧席面西思闻机候。
贞观三年时遭霜俭。
下敕道俗逐丰四出。
幸因斯际径往姑臧
渐至燉煌
路由天塞。
裹粮吊影。
前望悠然。
但见平沙。
绝无人径。
回遑委命。
任业而前。
展转因循。
高昌境。
凉州讲扬经论。
华夷士庶盛集归
商客通传。
预闻蕃域。
高昌王曲文泰
特信佛经。
复承告。
将游西鄙。
恒置邮驲。
次相迎。
忽闻行达。
通夕立候。
王母妃属。
执炬殿前。
苦辛。
备言意故。
合宫下泪。
惊异希有。
延留夏坐。
长请开弘。
王命为弟。
母命为子。
殊礼厚供。
日时恒致。
乃为讲仁王等经及诸机教。
道俗系恋。
并愿长留。
曰。
本欲通开大化远被家国。
不辞贱命忍死西奔。
若如来语。
一滞此方。
非唯自亏发足。
亦恐都为法障。
乃不食三日
佥见极意。
无敢措言。
王母曰。
今与法师一遇。
并是往业因缘。
脱得果心东返。
愿重垂诫诰。
遂与手传香信誓为母子。
曲氏流泪执足而别。
仍敕殿中侍郎
赍绫帛五百匹书二十四封。
并给从骑六十人。
送至突厥叶护牙所。
以大雪山北六十馀国皆其部统故。
重遗达开前路也。
初至牙所。
信物倍多异于恒度。
谓是亲弟。
具以情告。
终所不信。
可汗重其贿赂。
遣骑前告所部诸国。
但有名僧胜地。
必令到。
于是连骑数十。
盛若皇华。
中途经国道次参候。
供给顿具倍胜于初。
高昌至于铁门。
凡经一十六国。
人物优劣奉信淳疏。
具诸图传。
其铁门也即铁门关
汉之西屏。
入山五百。
旁无异路。
一道南出险绝人物。
左右石壁竦立千仞。
相如铁故因号焉。
见汉门扇一竖一卧。
外铁里木加悬诸铃。
必掩此关惟天固。
南出斯门。
土田温沃花果荣茂。
地名睹货罗也。
纵千馀里广三千馀。
东拒葱岭西接波斯。
南大雪山北据铁门。
缚刍大河中境西流。
即经所谓博叉河也。
其境自分为二十七国。
各有君长信重佛教。
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
以斯时温热雨多故也。
又前经国凡度十三至缚喝国
土地华博。
时俗号为小王舍城
国近叶护南牙也。
突厥法。
夏居北野
花草繁茂放牧为胜。
冬处山中用遮寒厉。
故有两牙王都。
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斗许。
及佛扫帚并以佛牙。
守护庄严殆难瞻睹。
为国使躬事顶戴。
西北不远有提谓波利两城。
建塔淩虚。
即爰初道成献麨长者之本邑。
发爪塔也。
又东南行大雪山中七百馀里至梵衍国。
僧有数千学出世部。
王城北山有立石像。
高百五十尺。
城东卧佛长千馀尺。
并精舍重接。
金宝庄校晃曜人目。
见者称叹。
又有佛齿舍利。
劫初缘觉齿长五寸许。
金轮王齿长三寸许。
并商那和修钵。
及九条衣绛色犹存。
东山行至迦毕试国
奉信弥胜。
僧有六千。
多大乘学。
其王岁造银像举高丈八。
延请遐迩广树名坛。
国有如来为菩萨时齿长可寸馀。
又有其发引长尺馀。
放还螺旋。
自斯地北民杂胡戎。
制服威仪不参大夏
名为边国蜜利车类。
唐言译之垢浊种也。
又东南七百至滥波国
印度之北境矣。
印度者。
天竺之正名犹身毒贤豆之讹号耳。
论其境也。
北背雪山三陲大海。
地形南狭如月上弦
川平广衍周九万里。
七十馀国依止其中。
时或乖分略地为国。
今则尽三海际同一王命。
又东雪山至那伽罗曷国。
即布发掩泥之故地也。
详诸经相意有疑焉。
何则讨寻本事。
乃在贤劫已前。
莲花定光名殊。
三佛既非同劫。
频被火灾。
何得故处今犹泥湿。
若以为虚。
佛非妄语。
如彼诸师各陈异解。
有论者言。
此实本地。
佛非妄也。
虽经劫坏。
本空之处愿力庄严如因事也。
并是如来流化。
斯迹常在不足怪矣。
故其胜地。
左则标树诸窣睹波。
即灵塔之正名。
犹偷婆斗薮婆之讹号耳。
阿育王者。
此号无忧。
恨不睹佛。
兴诸感恋。
絓是圣迹皆起铭记。
故于此处为建石塔
高三十馀丈。
又有石壁佛影。
蹈迹众相。
皆竖标记。
并如前也。
城南不远醯罗城中。
有佛顶骨。
周尺二寸。
其相仰平形如天盖。
佛髑髅盖如荷叶盘。
佛眼圆睛状如奈许澄净皎然。
有佛大衣其色黄赤。
佛之锡杖以铁为环紫檀为笴。
此五圣迹同在一城。
固守之务如传国宝。
北近突厥
昔经侵夺。
虽至所在还潜本处。
斯则赴缘隐显。
未在兵威。
奉觐灵相悲泪横流。
手拨末香亲看体状。
倍增欣悦。
即以和香印其顶骨。
睹有嘉瑞。
又增悲庆近有北狄大月支王。
欲知来报。
以香取相。
乃示马形。
甚非所望。
加诸布施积功忏悔。
又以香取现师子形。
虽位狩王终为畜类。
情倍归依又加施戒。
乃现人天。
方还本国。
故其俗法。
见五相者相一金钱。
取其相者酬七金钱。
俗利其宝用充福物。
既非僧掌固守弥崇。
无论道俗必先酬价。
被王命观视具周。
旁国诸僧承斯荣望同来礼谒。
东山行至健驮逻国。
佛寺千馀。
民皆杂信。
城中素有钵庙。
众事庄严。
昔如来钵经于此庙。
乃数百年。
今移波斯王宫供养。
城东有迦腻王大塔周里半。
佛骨舍利一斛在中。
举高五百馀尺。
相轮上下二十五重天火三灾。
今正营构。
即世中所谓雀离浮图是也。
元魏灵太后胡氏。
奉信情深。
沙门道生等。
赍大幡长七百馀尺。
往彼挂之。
脚才及地。
即斯塔也。
亦不测雀离名生所由。
左侧诸迹其相极多。
近则世亲如意造论之地。
远则舍于千眼睒奉二亲。
檀特名山达拿本迹。
仙为女乱。
佛化鬼母。
并在其境。
无忧王为建石塔
高者数百馀尺。
立标记焉。
北山行达乌长那国。
即世中所谓北天竺乌长国也。
其境周围五千馀里。
果实充备。
为诸国所重。
传云。
即昔轮王之苑囿也。
僧有万馀兼大乘学。
王都四周多诸古迹。
忍仙佛蹠。
半偈避雠。
折骨书经。
割肉代鸽。
蛇药护命。
血饮夜叉。
如斯等相。
备列其境。
各具瞻奉。
情倍欣欣。
城之东北减三百里。
大山龙泉名阿波逻。
信度河之本源。
西南而流。
经中所谓辛头河也。
王都东南越山逆河。
铁桥栈道路极悬险。
千有馀里至极大川
即古乌仗之王都也。
中有木慈氏像。
高百馀尺。
即末田地罗汉。
将诸工人三返上天方得成者。
身相端严特难陈说。
还返乌仗。
南至呾叉始罗国
具见伊罗钵龙所住之池。
月光决目之地。
育王标塔举高十丈。
北有石门
殊极高大崇竦重山。
道由中过。
斯又萨埵舍身处也。
自此东南。
山行险阻。
经一小国度数铁桥。
减二千里。
至迦湿弥罗国。
即此俗罽宾是也。
莫委罽宾由何而生。
观其图域同罽宾耳。
本是龙海罗汉取之引众而住通三藏也。
故其国境四面负山。
周七千馀里。
门径狭迮。
僧徒五千多学小乘。
国有大德名僧胜匠。
就学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及大毗婆沙
王悯远至。
书手十人供给写之。
有佛牙长可寸馀光白如雪。
滥波至此。
绕山诸国。
形体鄙薄俗习胡蕃。
虽预五方非印度之正境也。
以住居山谷风杂诸边。
自此南下。
通望无山。
将及千里至磔迦国
土据平川周万馀里。
两河分注卉木繁荣。
于时徒伴二十馀人。
行至大林中。
遇贼劫掠才获命全。
入村告乞乃达东境。
大林有婆罗门。
年七百岁。
貌如三十。
明中百论及外道书。
云是龙猛弟子。
乃停一月学之。
又东至那仆底国
就调伏光法师
学对法显宗理门等论。
又东诣那伽罗寺。
就月胄论师。
学众事分婆沙。
又东至禄勒那国。
阇那崛多大德。
学经部婆沙。
又就蜜多犀那论师。
学萨婆多部真论。
渐次东南路经六国多有遗迹。
育王标塔高二十丈者。
其数不少。
中有末葂罗国。
最饶踪绪。
城东六里有一山寺。
昔乌波鞠多。
唐言近护。
即五师之一也。
是其本住所建。
北岩石室高二十馀丈广三十步。
其侧不远复有猕猴堕坑处四佛经行处贤圣依住处。
灵相众矣。
又东南行经于七国。
劫比他国
俗事大自在天。
其精舍者高百馀尺。
中有天貌形极伟大。
谓诸有趣由之而生。
王民同敬不为鄙耻诸国天祠率置此形。
大都异道乃有百数。
中所高者自在为多有一大寺
五百僧徒
净人仆隶乃有数万。
皆宅其寺侧。
中有三道阶。
南北而列。
即佛为母忉利安居竟下天。
帝释之所作也。
宝阶本基沦没并尽。
后王仿之在其故地。
犹高七十馀尺。
育王为建石柱。
高七丈馀。
光净明照。
随人罪福影现其中。
旁有贤劫四佛经行石
长五十许步。
高于七尺。
足蹈所及。
皆有莲华文生焉。
国西北不远二百许里至羯若鞠阇国
唐言曲女城也。
王都临殑伽河。
即恒河之正名矣。
源从北来出大雪山。
其土邪正杂敬。
僧徒盈万。
多诸圣迹。
四佛行坐处。
七日说法处。
佛牙发爪等塔。
精舍千馀。
名寺异相多临河北
于此国学佛使日胄二毗婆沙于毗耶犀那三藏所。
经于三月
王号戒日。
正法治世将五十载。
言戒日者。
谥法之名
此方薨后量德以赠。
彼土初登即先荐号。
以灭后美之徒虚名耳。
今犹御世统五印度。
初治边陲为小国也。
先有室商祛王。
威行海内。
酷虐无道刘残释种。
菩提树绝其根苗。
选简名德三百馀人留之。
馀者并充奴隶。
戒日深知树于祸始也。
与诸官属至菩提坑立大誓曰。
若我有福统临海内。
必能崇建佛法。
菩提树从地而生。
言已寻视。
见菩提萌坑中上踊。
遂回兵马往商祛所。
威福力故当即除灭。
所以抱信诚笃倍发由来。
还统五方。
象兵八万。
军威所及并藉其力。
素不血食。
化境有羊。
皆赎施僧。
用供乳酪。
五年一施倾其帑藏。
藏尽还蓄时至复行。
用此为
有犯王法乃至叛逆罪应死者。
远斥边裔。
馀者惩罚。
盖不足言。
故诸国中多行盗窃。
非假伴援不可妄进。
又东南行二千馀里经于四国。
顺殑伽河侧。
忽被贼须人祭天。
同舟八十许人悉被执缚。
唯选奘公堪充天食。
因结坛河上置坛中。
初便生飨将加鼎镬。
当斯时也取救无缘。
注想慈尊弥勒如来及东夏住持三宝。
私发誓曰。
馀运未绝会蒙放免。
必其无遇命也如何。
同舟一时悲啼号哭。
忽恶风四起。
贼船而覆没。
飞沙折木咸怀恐怖。
诸人又告贼曰。
此人可悯。
不辞危难。
专心为法。
利益边陲。
君若杀之罪莫大也。
宁杀我等不得损他。
众贼闻之投刃礼愧受戒悔失。
放随所往。
达憍偿弥。
外道殷盛。
王都城中有佛精舍。
高六十尺。
中有檀像。
即昔优田大王造之。
仿在天之影也。
其侧龙窟圣迹多矣。
又东北千馀里至室罗伐悉底国
即舍卫舍婆提之正名也。
周睇荒毁才有故
斯匿治宫须达故宅。
趾墌存焉。
城南五里有逝多林。
即祇陀园也。
胜军王臣善施所造。
全寺颓灭尚有石柱。
举高七丈。
育王标树边有塼室一区。
中安如来为母说法像。
自馀院宇湮没荡尽。
但有佛洗病比丘处。
目连举身子衣处。
佛僧汲故井处。
外道阴谤杀淫女处。
佛异论处。
身子捔处。
琉璃没处。
得眼林处。
迦叶波佛本生地。
诸如上处皆建石塔
无忧王之所造也。
寺东不远。
三大深坑。
即调达瞿波战遮女人所没之处。
坑极深邃临望无底。
自古及今大雨洪注终无溢满。
又东将七百里。
至劫毗罗伐窣堵国。
即迦毗罗卫净饭王所治之都也。
空城十馀无人栖住。
故宫砖城周十五里。
荒寺千馀。
惟宫中一所在焉。
王寝殿上有铭塔。
即如来降神之处也。
彼有说云。
五月八日神来降者。
上座部云。
十五日者与此方述微复不同。
岂有异耶。
至如东夏所尚素王为圣。
将定年算。
前达尚迷。
况复历有三代。
述时纪号犹自差舛。
顾惟理越情求赴机应感。
皆乘权道适变为先。
岂以人之耳目用通于至极也。
城之南北有过去二佛生地诸塔。
育王石柱铭记甚多。
都城西北数百千塔。
并是流璃所诛诸释。
既是圣者。
后人为造。
当斯时也有四释子。
忿其见逼不思犯戒。
出外拒军。
琉璃遂退。
后还本国。
城中不受。
告曰。
吾为法种誓不行师。
汝退彼军非吾族也。
既被放斥远投诸国。
木是圣胤。
竞宗树之。
今乌仗梵等王。
并其后也。
城东百里。
即是如来生地之林。
今尚存焉。
或有说者。
三月八日
上座部云。
十五日也。
此土诸经咸云。
四月八日
斯非感见之机。
异计多耳。
又东七百里方至拘尸。
中途诸异略不复纪。
创达此城。
不觉五情失守崩踊躄地。
顷之顾眄。
但见荒城颓褫纯陀宅基有标志耳。
西北四里。
河之西岸。
即娑罗大林。
周匝轮径四十馀里。
中央高竦。
即涅槃地。
有一砖室。
卧像北首。
旁施塔柱具书铭记。
而诸说混淆通列其上。
有云。
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者。
或云。
九月八日入涅槃者。
或云。
自彼至今过千五百年者。
或云过九百年者。
城北渡河。
即焚身地。
方二里馀深三丈许。
土尚黄黑状同焦炭。
诸国有病服其土者无不除愈。
故其焚处致有坑耳。
其侧复有现足分身雉鹿诸塔。
并具瞻已。
又西南行大深林中七百馀里。
达婆罗痆厮国。
所谓波罗也。
城临殑伽。
外道殷盛。
乃出万计。
天寺百馀多遵自在。
僧徒三千。
并小乘正量部也。
王都东北波罗奈河之西。
塔柱双建。
育王所立。
影现佛像。
睹者兴敬
度河十里即鹿野寺也。
周闾重阁望若仙宫。
僧减二千。
皆同前部。
佛事高胜诸国最矣。
中有转法轮像。
状如言说。
旁树石柱高七十馀尺。
内影外现众相备矣。
斯即如来初转法处。
其侧复有五百独觉塔三佛行坐处。
寺中铭塔圣迹极多。
乃有数百。
又有佛所浴池浣衣洗器之水。
皆有龙护。
曝衣方石。
鹿王迎佛之地。
并建石塔
动高三百馀尺。
相甚弘伟。
故略陈耳。
河东下减于千里达吠舍釐。
毗舍离也。
露形异术偏所丰足。
国城旧周七十里。
人物寡鲜但为名地
其中说净名经处。
宝积净名诸故宅处。
身子證果处。
姨母灭度处。
七百结集处。
阿难分身处。
此之五处各建胜塔标示后代。
自斯东北二千馀里。
入大雪山至尼波罗国。
纯信于佛僧有二千。
大小兼学。
城东有池。
中有天金光浮水上。
古老传云弥勒下生。
用为首饰。
或有利其宝者。
夜往盗之。
但见火聚腾焰。
都不可近。
今则沈深叵穷其底。
水又极热难得措足。
唐国使者试火投之焰便踊起。
因用煮米便得成饭。
其境北界。
东女国吐蕃接境。
比来国命往还率由此地。
约指为语。
唐梵相去一万馀里。
自古回邅致途远阻。
又从梵吠舍南济殑伽河达摩揭陀国。
摩竭提之正号也。
其国所居是为中印度矣。
今王祖胤继接无忧。
无忧即频毗娑罗之曾孙也。
王即戒日之女婿矣。
今所治城
非古所筑。
殑伽南岸有波吒釐城。
周七十里。
即经所谓华氏城也。
王宫多花。
故因名焉。
阿育王自离王舍迁都于此。
左侧圣所其量弥繁。
城之西南四百馀里。
度尼连禅河至伽耶城。
人物希少可千馀家。
又行六里有伽耶山。
古诸王登封也。
故此一山世称名地
如来应俗就斯成道。
顶有石塔高百馀尺。
宝云等经所说之处。
周回四十里内圣迹充满。
山之西南即道成处。
有金刚座周百馀步。
其地则今所谓菩提寺是也。
寺南有菩提树
高五丈许。
绕树周垣垒砖为之。
轮回五百许步。
东门对河。
北门通寺。
院中灵塔相状多矣。
如来得道之日。
互说不同。
或云。
三月八日
十五日者。
垣北门外大菩提寺
六院三层。
墙高四丈皆砖为之。
师子国
买取此处造斯寺。
僧徒仅千。
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
有骨舍利状人指节。
肉舍利者大如真珠。
彼土十二月三十日
当此方正月十五日
世称大神变月
若至其夕必放光瑞。
天雨香花充满树院。
初到此。
不觉闷绝。
良久苏醒。
历睹灵相。
昔闻经说。
今宛目前。
恨居边鄙。
生在末世。
不见真容。
倍复闷绝。
旁有梵僧。
就地接抚相与悲慰。
虽备礼谒恨无光瑞。
停止安居迄于解坐。
彼土法。
至于此时。
道俗千万。
七日七夜竞伸供养。
凡有两意。
谓睹光相及希树叶。
每年树叶恰至夏末一时飞下。
通夕新抽与故齐等。
时有大乘居士
开释瑜伽师地
尔夜对讲忽失灯明。
又观所佩珠珰璎珞。
不见光釆。
但有通明晃朗。
内外洞然。
而不测其由也。
怪斯所以共出草庐望菩提树
乃见有僧。
手擎舍利大如人指。
在树基上遍示大众。
所放光明照烛天地。
于时众闹但得遥礼。
虽目睹瑞心疑其火。
合掌虔跪乃至明晨。
心渐萎顿光亦歇灭。
居士问曰。
既睹灵瑞。
心无疑耶具陈意。
居士曰。
余之昔疑。
还同此也。
其瑞既现。
疑自通耳。
余见菩提树
叶如此白杨。
具以问之。
曰。
相状略同。
而扶疏茂盛少有异也。
于此寺东望屈屈吒播陀山。
即经所谓鸡足山也。
直上三峰状如鸡足。
因取号焉。
菩提寺一百馀里。
顶树大塔夜放神炬。
光明通照。
即大迦叶波。
寂定所也。
路极梗涩多诸林
师子虎象纵横腾倚。
每思登践取进无由。
乃告王请诸防援。
蒙给兵三百馀人。
各备锋刃斩竹通道。
日行十里。
尔时彼国闻往山。
士女大小数盈十万。
奔随继至共往鸡足。
既达山阿壁立无路。
乃缚为梯相连而上。
达山顶者三千馀人。
四睇欣然转增喜踊具睹石罅散花供养。
自山东北百有馀里至佛陀代那山。
有大石室。
佛曾游此。
天帝就石涂香以供。
行至其处今犹郁烈不远山室可受千人。
如来三月于中坐
垒石为道。
广二十步。
长五里许。
即频毗娑罗修觐上山之所由也。
又东六十便至矩奢揭罗补罗古城。
唐言茅城。
多出香茅故因名也。
其城即之正中。
经本所谓王舍城者是矣。
崇山四周为其外郭。
上如陴堄皆砖为之。
西通小径北辟山门。
广长从狭周轮百五十里。
其中宫城周三十馀里。
内诸古迹其量复多。
宫之东北可十五里。
有姞罗矩吒山。
即经所谓耆阇崛山者是也。
唐言鹫峰之台。
于诸山中最高显映夺。
接山之阳佛多居住。
从下至顶编石为阶。
广十馀步长六里许。
往来于斯道也。
历观崖岫备诸古迹不可胜纪。
广如图传。
山城北门强一里许。
即迦兰陀竹园精舍石
东户砖室今仍现在。
自园西南行六里许。
南山之阴大竹林中有石室焉。
即大迦叶波与千无学。
结集经教所托之地。
又西二十馀里。
即大众部结集处也。
山城之北可五里许。
至曷罗阇姞利呬城。
唐言新王舍也。
馀传所称者是矣。
又北三十馀里至那烂陀寺。
唐言施无厌也。
赡部洲中寺之最者。
勿高此矣。
五王共造供给倍隆。
故因名焉。
其寺都有五院。
同一大门周闾四重高八丈许。
并用砖垒。
其最上壁犹厚六尺。
外郭三重。
墙亦砖垒。
高五丈许。
中间水绕极深池堑。
备有花畜严丽可观。
自置已来防卫清肃。
女人非滥未曾容隐。
住僧众四千馀人。
外容道俗通及邪正乃出万数。
皆周给衣食无有穷竭。
故复号寺为施无厌也。
中有佛院备诸圣迹。
精舍高者二十馀丈。
佛昔于中四月说法。
又有精舍高三十馀丈。
中诸变态不可名悉。
置立铜像高八丈馀。
六层阁盛庄严绮饰。
即戒日之兄满胄王造也。
又有鍮石精舍高可八丈。
戒日亲造。
彫装未备日役千功。
彼国常法钦敬德望。
有诸论师智识清远。
王给封户乃至十城。
渐降量赏不减三城。
其寺现在受封大德三百馀人。
通经已上不掌僧役。
重爱学问咨访异法。
乌耆已西被于海内。
诸出家者皆多义学。
任国往返都无隔碍。
王虽守国不敢遮障。
故彼学徒博闻该赡。
历诸国风声久达。
将造其寺。
众差大德四十人。
至庄迎宿。
庄即目连之本村也。
明日食后。
僧二百馀俗人千馀。
擎舆幢盖香花来迎引入都会。
与众相慰问讫唱令住寺。
一切共同。
又差二十人。
引至正法藏所。
即戒贤论师也。
百六岁众所重故号正法藏
博闻强识。
内外大小一切经书无不通达。
即昔室商祛王所坑之者。
为贼擎出潜沦草莽。
法显道俗所推。
戒日增邑十城。
科税以入。
贤以税物成立寺庙。
礼赞讫。
并命令坐。
问从何来。
答从支那国来欲学瑜伽等论。
闻已啼泣。
召弟子觉贤说己旧事。
曰。
和上三年前。
患困如刀刺。
欲不食而死。
梦金色人曰。
汝勿厌身。
往作国王多害物命。
当自悔责。
何得自尽。
有支那僧来此学问。
已在道中。
三年应至。
法惠彼。
彼复流通。
汝罪自灭。
吾是曼殊室利。
故来相劝。
和上今损。
正法藏问。
在路几时。
曰。
出三年矣。
既与梦同。
悲喜交集。
礼谢讫。
寺素立法。
通三藏者员置十人。
由来阙一。
风问便处其位。
日给上馔二十盘大人米一斗。
槟榔豆䓻龙脑香乳苏蜜等。
净人四婆罗一。
行乘象舆三十人从。
大人米者粳米也。
大如乌豆。
饭香百步。
惟此国有。
王及知法者预焉。
故此寺通三藏者给二十盘。
二十日
渐减通一经者。
犹给五盘。
五日
过此已后便依僧位。
便请戒讲瑜伽论。
听者数千人。
十有五月方得一遍。
重为再讲。
九月方了自馀顺理扬对法等并得咨禀。
然于瑜伽偏所钻仰。
经于五年晨夕无辍将事博议未忍东旋。
诫曰。
吾老矣。
见子殉命求法经十年方至今日不辞朽老。
力为伸明。
法贵流通岂期独善。
更参他部恐失时缘。
智无涯也惟佛乃穷。
人命如露非旦则夕。
即可还也。
便为装行调。
付给论。
曰。
敢闻命矣。
意欲南巡诸国。
还途北指。
高昌昔言不得违也。
便尔东行大山林中。
至伊烂拿国。
见佛坐迹入石寸许。
长五尺二寸广二尺一寸。
旁有瓶迹没石寸许。
八出花文都似新置。
有佛立迹长尺八寸阔强六寸。
又东南行路经五国。
将四千里至三摩呾吒国
滨斥大海。
四佛曾游。
见青玉像举高八尺。
自斯东北山海之中。
凡有六国。
即达林邑。
道阻且长。
兼多瘴疠。
故不游践。
又从西行将至二千里。
达揭罗拿国。
邪正兼事。
别有三寺不食乳酪。
调达部也。
又西南行七百馀里至乌荼国。
东境临海
有发行城。
多有商侣停于海次。
南大海中有僧伽罗国
谓执师子也。
相去约指二万馀里。
每夜南望。
见彼国中佛牙塔上宝珠光明腾焰晖赫见于天际。
又西南行具诸国。
并有异迹。
可五千里至憍萨国。
即南印度之正境也。
崇信佛法僧徒万许。
其土宽广林野相次。
王都西南三百馀里有黑蜂山。
古大王为龙猛菩萨造立斯寺。
即龙树也。
其寺上下五重。
凿石为之。
引水旋注。
多诸变异。
沿波方达。
令净人固守罕有登者。
龛中石像形极伟大。
寺成之日。
龙猛就山以药涂之变成紫金。
世无等者。
又有藏。
夹缚无数。
古老相传。
尽初结集并现存在。
虽外佛法屡遭诛殄。
而此一山住持无改。
近有僧来于彼夏坐。
但得读诵不许持出。
具陈此事。
但路幽阻难可寻问。
又复南行七千馀里。
路经五国并有灵迹。
秣罗矩吒国
即赡部最南滨海境也。
山出龙脑香焉。
旁有岩顶清流。
绕旋二十许匝南注大海。
中有天宫观自在菩萨常所住处。
即观世音之正名也。
临海有城。
师子国
今入海中可三千馀里。
非结大伴则不可至。
故不行也。
自此西北四千馀里。
中途国具诸神异。
达摩诃刺他国。
其王果勇威英自在。
未宾戒日。
寺有百馀。
僧徒五千。
大小兼学。
东境山寺罗汉所造。
有大精舍高百馀尺。
中安石像长八丈许。
上施石盖凡有七重。
虚悬空中相去各三尺许。
礼谒见者无不叹讶斯神也。
自此因循广寻圣迹。
钵伐多国
有数名德学业可遵。
又停二年。
学正量部根本论摄正法论成实论等。
便东南还那烂陀。
参戒已。
往杖林山胜军论师居士所。
其人刹利种。
学通内外五明数术。
依林养徒讲佛经义。
道俗归者日数百人。
诸国王等亦来观礼洗足供养。
封赏城邑。
从学唯识决择论意义论成无畏论等。
首尾二年。
夜梦寺内及外林邑火烧成灰。
见一金人告曰。
后十年
戒日王崩印度便乱。
当如火荡。
觉已向胜军说之。
意方决严具东还。
永徽之末戒日果崩。
今并饥荒。
如所梦矣。
初那烂陀寺大德师子光等。
立中百论宗。
破瑜伽等义。
曰。
圣人作论终不相违。
但学者有向背耳。
因造会宗论三千颂。
以呈戒诸师。
咸称善。
先有南印度灌顶师
名般若鞠多。
明正量部。
造破大乘论七百颂。
时戒日王讨伐至乌荼国。
诸小乘师保重此论以用上王。
请与大乘师决胜。
王作书与那烂陀寺。
可差四僧善大小内外者诣行宫在所。
拟有论义。
乃差海慧智光师
为四应命。
将往未发间。
有顺世外道来求论难。
书四十条义悬于寺门。
若有屈者斩首相谢。
彼计四大为人物因。
旨理沈密最难徵覈。
如此阴阳谁穷其数。
此道执计必求捔决。
彼土法。
论有负者先令乘驴。
屎瓶浇
公于众中。
形心折伏然后依投永为皂隶。
诸僧同疑。
恐有殿负默不陈对。
停既久究达论道。
告众请对。
何得同耻。
各立旁證。
往复数番通解无路。
神理俱丧溘然潜伏。
预是释门一时腾踊。
彼既屈已请依先约。
曰。
我法弘恕不在刑科。
禀受我法如奴事主。
因将向房遵正法要。
彼乌荼论又别访得。
寻择其中便有谬滥。
谓所伏外道曰。
汝闻乌荼所立义不。
曰彼义曾闻。
特解其趣。
即令说之。
备通其要。
便指纤芥。
申大乘义破之。
名制恶见论。
千六百颂。
以呈戒等师。
咸曰。
斯论穷天下之勍寇也。
何敌当之。
意欲流通教本。
乃放任开正法。
遂往东印度境迦缕多国。
以彼风俗并信异道故其部众乃有数万。
佛法虽弘未至其土。
王事天神爱重教义。
但闻智人不问邪正。
皆一奉敬其人。
创染佛法将事弘阐故往开化
既达于彼王。
胜度神思清远。
童子王闻欣得面款。
遣使来请再三乃往。
既至相见宛若旧游。
言议接对又晦朔。
于时异术云聚。
请王决论。
言辩才交邪徒草靡。
王加崇重初开信门。
请问诸佛何所功德。
赞如来三身利物。
因造三身论三百颂以赠之。
王曰。
未曾有也。
戴归依。
此国东境接蜀西蛮。
闻其途路。
两月应达。
于时戒日王臣告曰。
东蕃童子王所有支那大乘天者。
道德弘被。
彼王所重。
请往致之。
其大乘天者。
印度诸僧美之目也。
王曰。
我已频请辞而不来。
何因在彼。
即使语拘摩罗王。
可送支那法师来共会祇罗国。
童子王命象军二万船三万。
溯殑伽河以赴戒日。
戒日与诸官属百馀万众。
河东下同集羯朱祇罗国。
初见礼。
呜足尽敬。
散花设颂无量供已曰。
弟子先请。
何为不来。
答以听法未了故此延命。
又曰。
彼支那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曲。
秦王何人致此歌咏。
曰。
即今正国之天子也。
是大圣人拨乱反政恩沾六合故有斯咏。
王曰。
故天纵之为物主也。
乃延入行宫陈诸供养。
乃述制恶见论。
顾谓门师曰。
日光既出荧烛夺明。
师所宝者他皆破讫。
试救取看。
小乘诸僧无敢言者。
王曰。
此论虽好然未广闻。
欲于曲女城大会。
命五印度能言之士。
对众显之。
使邪从正舍小就大。
不亦可乎。
是日发敕普告天下。
总集沙门婆罗门一切异道。
会曲女城。
自冬初溯流。
腊月方到。
尔时四方翕集。
乃有万数。
能论义者数千人。
各擅雄辩咸称克敌。
先立行殿各容千人。
安像陈供香花音乐。
升座。
即标举论宗命众徵覈。
十八日无敢问者。
王大嗟赏。
施银钱三万金钱一万上氎一百具。
仍令大臣执袈裟巡众唱言。
那法师论胜。
十八日来无敢问者。
并宜知之。
于时僧众大悦曰。
佛法重
乃令边人权智若此。
便辞东归。
王重请住观七十五日。
大施场相。
事讫辞还。
王敕所部。
递送出境。
并施青象金银钱各数万。
戒日拘摩罗等十八大国王。
流泪执别。
便辞而不受。
以象形大。
日常料草四十馀围。
饼食所须又三斛许。
戒日又敕令诸属国随到供给诸僧。
劝受象施。
皆曰。
斯胜相也。
灭度来。
王虽崇敬种种布施。
未闻以象用及释门。
象为国宝。
今既见惠。
信之极矣。
因即纳象而反钱宝。
然其象也其形圆大。
高可丈三长二丈许。
上容八人。
并诸什物象等具。
并在其上。
状如重都相似空行。
虽逢奔逸而安隐不坠。
瓶水不侧。
缘国北旋出印度境。
戒日威被咸蒙供侍。
入皂利国
山川相半沃壤丰熟。
僧徒数万并学大乘。
东北山行过诸城邑上大雪山。
及至其诸山并下。
又上三日达最高岭。
南北通望
但见横山各有九重。
过斯已往皆是平地。
虽有小山孤断不续。
唯斯一岭曼延高远。
约略为言。
赡部一洲山丛斯地。
何以知耶。
至如西境波斯平川眇漫。
东寻嵬崿莫有穷踪。
北则横野萧条。
南则印度
所谓香山者也。
达池幽邃未可寻源。
四河所从皆由斯出。
尔雅所谓昆崙之墟。
岂非斯耶。
案诸禹贡。
河出碛石。
盖局谈其潜出处耳。
张骞寻之乃游大夏
固是超步所
犹不言其发源之始。
斯可知矣。
引从前后自勒行众沿岭而下。
三日至地。
达睹货罗诸故都邑
山行八百路极艰险。
寒风切骨到于活国
中途所皆属北狄。
而此王者突厥之胤。
统管诸胡总御铁门以南诸小国也。
自此境东方入葱岭
岭据赡部洲中。
南接雪山北至热海。
东渐乌铩西极波斯。
纵广结固各数千里。
冬夏雪冰岩崖险。
过半已下多出山
故因名焉。
昔人云。
葱岭停雪。
即雪山也。
今亲目验。
则知其非。
雪山乃居葱岭已南。
东西亘海。
南望平野。
北达丛山。
方名葱岭
东山行。
十国二千馀里。
达摩悉铁帝国。
境在山间。
东西千六百里。
南北极广不踰四五里许。
临缚刍河从南而来不测其本。
僧寺十馀。
有一石像上施金铜圆盖。
人有旋绕盖亦随转。
岂由机巧莫测其然。
东山行近有千里达商弥国
东至大川广千馀里。
南北百馀里绝无人住。
川有龙池
东西三百南北五十。
其池正在大葱岭内。
赡部洲中最高地也。
何以明之。
池出二河。
其西流者至达摩悉铁国与缚刍河合。
自此以西皆西流。
其东流者至祛沙西界与徙多河合。
自此已东水皆东流。
故分二河各注西海故知高也。
河出大鸟卵如𭽎许。
条支国大卵如瓮。
岂非斯耶。
又东五百至朅盘陀国。
北背徙多河。
所谓悉河也。
东入盐泽。
潜于地中。
涌于石。
为东夏河矣。
其国崇信佛法。
城之东南三百馀里。
大崖两室各一罗汉现入灭定七百馀年。
须发渐长。
左近诸僧年别为剃。
又东千馀里方出葱岭乌铩国
城临徙多。
西有大山崖自崩坠。
中有僧焉。
冥目而坐。
形甚奇伟。
须发下垂至于肩面。
问其委曲乃迦叶佛时人矣。
近重崩崖没于山内。
至斯国。
与象别行先度雪河。
象晚方至。
水渐汎涨。
不悉山道。
寻岭直下。
牙冲岸树。
象性凶犷反拔却顿。
因即致死。
怅恨所已越山险将达平壤不果祈愿。
东过疏勒乃至沮渠
可千馀里。
同伴五百皆共推为大商主。
处位中营四面防守。
且自沮渠一国。
素来常镇十部大经。
各十万偈。
如前所传。
国宝护之不许分散。
今属突厥
南有大山。
现三罗汉入灭尽定。
东行八百达于遁国。
地惟沙壤寺有百馀。
僧徒五千并大乘学。
西山寺佛曾游践。
有大石室。
罗汉入定。
石门封掩。
既度葱岭
先遣侍人。
赍表陈露达国化也。
下敕流问令早相见。
行达于遁。
以象致死所赍像交无运致。
又上表请寻下别敕。
令于遁王给其鞍乘。
既奉严敕驼马相连至于沙洲。
又蒙别敕。
计其行程酬雇价直。
自尔乘传二十许乘。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届于京郊之西。
道俗相趋屯赴阗闼。
数十万众如值下生。
将欲入都。
人物諠拥取进不前。
遂停别馆。
通夕禁卫。
候备遮断停驻道旁。
从故城之西南至京师朱雀街之都亭驿二十馀里。
列众礼谒动不得旋。
于时驾幸洛阳
乃留诸像送弘福寺
京邑僧众竞列幢帐助运庄严。
四部諠哗又倍初至。
当斯时也复感瑞云现于日北团圆如盖。
红白相映当于像上发轮光。
既非绕日同共嗟仰从午至晡。
豫入弘福方始歇灭。
致使京都五日四民废业七众归
当此一期。
倾仰之高终古罕类也。
虽逢荣问独守馆宇坐镇清闲。
恐陷物议故不临对。
及至洛滨特蒙慰问。
并献诸国异物。
以马驮之。
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
面奉天颜。
谈叙真俗无爽帝旨。
从卯至酉不觉时延。
迄于闭鼓。
上即事戎旃。
问罪辽左。
明旦将发。
下敕同行。
固辞疾苦。
兼陈翻译。
不违其请。
乃敕京师留守梁国公房玄龄
专知监护。
资备所须一从天府
印度声畅五天。
称述支那人物为盛。
戒日大王菩提寺僧。
思闻此国。
为日久矣。
但无信使。
未可依凭。
彼土传。
赡部一洲四王所治。
东谓脂那。
主人王也。
西谓波斯。
主宝王也。
南谓印度
象王也。
北谓猃狁。
主马王也。
皆谓四国藉斯以治。
即因为言。
既安达恰述符同。
戒日及僧。
各遣中使赍诸宝远献东夏
是则天竺信命自而通。
宣述皇猷之所致也。
使既西返。
又敕王玄策等二十馀人。
随往大夏
并赠绫帛千有馀段。
王及僧等数各有差。
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
乃遣匠二人僧八人。
俱到东夏
寻敕往越州
就甘蔗造之皆得成就。
先是菩提寺僧三人送初。
至。
下敕普请京城设斋。
仍于弘福译大严等不久之间信又至。
乃敕且停待到方译。
主上虚心企仰。
频下明敕令速至。
但为事故留连不早程达。
既见洛宫深沃虚想。
即陈翻译。
搜擢贤明。
上曰。
法师唐梵具赡词理通敏。
将恐徒扬仄陋终亏圣典。
曰。
昔者二秦之译门位三千。
虽复翻传。
犹恐后代无闻怀疑乖信。
若不搜举同奉玄规。
岂以褊能妄参朝委。
频又固请乃蒙降许。
帝曰。
自法师行后造弘福寺
其处虽小禅院虚静。
可为翻译。
所须人物吏力。
并与玄龄商量优给。
既承明命返迹京师
遂召沙门慧明灵闰等。
以为證义
沙门行友赜等。
以为缀缉。
沙门智證辩机等。
以为录文。
沙门玄模以梵语。
沙门玄应以定字伪。
其年五月创开翻译。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
余为执笔。
并删缀词理。
广解六度四摄十力四畏三十七品诸菩萨行。
合十二品。
将四百纸。
又复旁翻扬圣教论二十卷。
智證等更迭录文。
沙门行友详理文句。
奘公于论重加陶练。
次又翻大乘对法论一十五卷。
沙门玄笔受
微有馀隙。
又出西域传一十二卷。
沙门辩机
亲受时事连纰前后。
兼出佛地六门神咒等
都合八十许卷。
前代已来所译经教。
初从梵语倒写本文。
次乃回之顺同此俗。
然后笔人乱理文句。
中间增损多坠全言。
今所翻传都由旨。
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
尚贤吴魏所译诸文。
但为西梵所重贵于文句。
钩锁联类重沓布在。
唐文颇居繁复。
故使缀工专司此位。
所以贯通词义加度节之。
铨本勒成秘书缮写。
于时驾返西京
上并请序题。
寻降手敕曰。
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
泛宝舟而登彼岸。
搜妙道而辟法门。
弘阐大猷荡涤众累。
是以慈云欲卷。
舒之荫四空。
慧日将昏。
朗之照八极。
舒朗之者。
惟法师乎。
朕学浅心拙。
在物犹迷。
况佛教幽微。
岂敢仰测。
请为题。
非已所闻。
其新撰西域传者。
披览。
及西使再返。
又敕二十馀人随往印度前来国命通议中书
敕以异域方言务取符会。
若非伊人将论声教。
故诸信命并资于
乃为转唐言依彼西梵。
文词轻重令彼读者尊崇东夏
寻又下敕。
令翻老子五千文为梵言以遗西域
乃召诸黄巾述其奥。
领叠词旨方为翻述。
道士蔡晃成英等。
竞引释论中百玄意。
通道
曰。
佛道两教其致天殊。
安用佛言用通道义。
穷覈言疏本出无从。
晃归情曰。
昔相传祖凭佛教至于三论。
晃所师遵准义幽通不无同会。
故引解也。
僧肇著论。
盛引老庄。
犹自申明。
不相为怪。
佛言似道何爽纶言。
曰。
佛教初开。
深文尚拥。
老谈玄理微附佛言。
论所传引为联类。
岂以喻词而成通极。
论繁富各有司南。
老但五千论无文解。
馀千卷多是医方。
至如此土何晏王弼周颙萧绎顾欢之徒。
动数十家。
注解老子何不引用。
乃复旁通释氏。
不乃推步逸踪乎。
既依翻了将欲封勒。
道士成英曰。
幽邃。
非夫序引何以相通。
请为翻之。
曰。
观老治身治国之文。
文词具矣。
叩齿咽液之序。
其言鄙陋。
将恐西闻异国有愧乡邦。
英等以事闻诸宰辅。
又陈露其情。
中书马周曰。
西域有道如老庄不。
曰。
九十六道并欲超生。
师承有滞致沦诸有。
至如顺世四大之术。
初六谛之宗。
东夏所未言也。
若翻老序。
则恐彼以为笑林。
遂不译之。
以弘赞之极。
尚帝王
开化流布古为重。
又重表曰。
伏奉墨敕猥垂奖喻。
祇奉纶言精守振越。
玄奘业尚空疏。
谬参法侣幸属九瀛有截四表无虞。
凭皇灵以远征。
恃国威而访道。
穷遐冒险虽励愚诚。
纂异怀荒资朝化。
所获论奉敕翻译。
见成卷轴。
未有诠序。
伏惟陛下睿思云敷。
天华烂。
理包系象调逸咸英。
跨千古以飞声。
掩百王而腾实。
窃以神力无方。
非神思不足诠其理。
圣教玄远。
非圣藻何以序其源。
故乃冒犯威严。
敢希题目宸眷冲邈不垂矜许。
抚躬累息相顾失图。
玄奘闻。
日月丽天。
既分晖于户牖。
江河纪地。
亦流润于岩涯。
云和广乐。
不秘响于聋昧。
金璧奇珍。
岂韬彩于愚瞽。
敢缘斯理重以干祈。
伏乞雷雨曲垂天文俯照。
配两仪而同久。
与二耀而俱悬。
然则鹫岭微言。
假神笔而弘远。
鸡园奥义。
托英词而宣畅。
岂止区区梵众独恩荣。
亦使蠢蠢迷生方超尘累而已。
奏之日。
敕遂许焉。
驸马高履行曰。
汝前请朕为汝父作碑。
今气力不如昔。
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不能作碑。
汝知之。
贞观二十二年玉华宫
至。
问翻何论。
答正翻瑜伽。
上问。
何圣所作何等义。
具答已令取论披阅。
遂下敕。
新翻论写九本。
颁与洛相兖荆杨等九大州。
又请题。
上乃出之名大唐三藏圣教序。
月殿。
弘文馆学士上官仪
对群僚读之。
其词曰。
盖闻。
二仪有象。
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
阴洞阳。
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可徵。
虽愚不惑。
形潜莫睹。
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釐。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
今妙道凝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
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
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
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
丽象开图。
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
拯含类于三涂。
遗训遐宣。
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
莫能一其指归。
曲学易遵。
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沿时而隆替。
玄奘法师者。
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
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
先包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
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
夐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淩迟。
栖虑门。
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
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间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
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
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
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
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乾焰。
共拔迷涂。
朗爱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
以缘升。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华。
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
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
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
卉木无知。
犹资善而成
况乎人伦有识。
不缘庆而求庆。
方冀。
流施。
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
与乾坤而永大。
百僚称庆。
谢曰。
窃闻。
六爻探赜局于生灭之场。
百物正名。
未涉真如之境。
犹且远徵羲册。
睹奥不测其神。
遐想轩图。
历选并归其美。
伏惟。
皇帝陛下。
玉毫降质金轮御天。
廓先王之九州。
掩百千之日月。
斥例代之区域。
纳恒沙之法界。
遂使给园精舍并入堤封。
贝叶灵文咸归删府。
玄奘往因。
振锡聊谒崛山。
途万里。
怙天威如咫步。
匪乘千叶。
诣双林如食顷。
搜扬三藏。
尽龙宫之所储。
研究一乘。
鹫岭之遗旨。
并已载于白马还献紫宸
寻蒙下诏赐使翻译。
玄奘识乖龙树。
谬忝传灯之荣。
才异马鸣。
深愧写瓶之敏。
译经论纰舛尤多。
天恩留神构序。
文超象系之
若聚日之放千光。
理括众妙之门
同惠云之濡百草。
一音演说亿劫罕逢。
忽以微生亲承梵响。
踊跃欢喜如闻受记。
奏之日。
寻下敕曰。
朕才谢圭璋言惭博达。
至于内典尤所未闲。
昨制序文深为鄙拙。
惟恐秽翰墨于金简。
标瓦砾于珠林。
忽得来书谬承褒赞。
循躬省虑弥益厚颜。
不足称空劳致谢。
又重表谢。
敕云。
朕性不读经。
兼无才智。
忽制论序。
翻污经文。
具览来言枉见褒饰。
愧逢虚美唯益真惭。
尔朝宰英达咸申击
释宗弘盛气接成阴。
皇太子述上所作三藏圣教序曰。
扬正教。
非智无以广其文。
阐微言。
非贤莫能定其旨。
盖真如圣教者。
诸法之玄宗。
众经之轨䠱也。
综括宏远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
体生灭之要。
茂道旷。
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
履之者莫测其际。
故知。
圣慈所被业无而不臻。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剪。
开法网之纲纪。
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
启三藏之秘扃。
是以名无翼而长飞。
道无根而永固。
道名流庆。
历遂古而镇常。
赴感应身。
尘劫而不朽。
晨钟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转双轮于鹿苑
排空宝盖。
接翔云而共飞。
庄野春林。
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
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敛衽而朝万国。
恩加朽骨。
石室归于贝叶之文。
泽及昆虫。
金匮流乎梵说之偈。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窃以。
法性凝寂。
靡归心而不通。
智地奥。
感恳诚而遂
岂谓重昏之夜。
烛慧炬之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
同会于海。
万区分义。
总成乎实。
岂与武校其优劣。
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
夙怀聪令。
立志夷简。
神清髫龀之年。
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游十地。
超六尘之境。
独步迦维。
会一乘之旨。
随机化物。
以中华之无质。
印度之真文。
远涉恒河终期满字。
频登雪岭更获半珠。
问道往还十有七载。
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
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
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
洗尘劳而不竭。
传智灯之长焰。
皎幽闇而恒明。
非久植胜缘。
何以扬斯旨。
所谓法相住。
齐三光之
我皇福臻。
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众论序。
照古腾今。
理含金石之声。
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坠露添流。
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参内禁。
扣问沈隐。
翻译相续不爽法
敕赐云纳一领。
妙绝古今。
又敕天下。
寺度五人维持圣种。
皆其力也。
冬十月随驾入
于北阙造弘法院。
镇恒在彼。
初于曲池为文德皇后慈恩寺
令住度三百人。
有令寺西北造翻经院。
给新度弟子一十五人。
弘福旧处仍给十人。
今上嗣箓素所珍敬。
追入优问礼殊恒袟。
永徽二年
请造梵本台。
蒙敕赐物。
寻得成就。
又追入内。
于修文殿翻发智等论。
降手诏飞白书。
慰问优洽。
显庆元年正月
皇太子于慈恩设大斋。
朝寀总至。
黄门郎薛元超
中书郎李义府曰。
译经佛法之大。
未知何以光扬耶。
曰。
公此之问。
所怀矣。
译经虽位在僧。
价终凭朝贵。
至如姚秦鸠摩罗什
安成侯姚嵩笔受
元魏菩提流支
侍中崔光录文。
贞观初波颇初译。
仆射萧瑀太府萧璟庶子杜正伦等。
监阅详定。
今并无之不足光远。
大慈恩寺
圣上切风树之哀。
追造壮丽。
腾实之美勿过碑颂。
若蒙二公为致。
则不朽之迹。
形于今古矣。
便许之。
旦遣给事宣敕云。
所须官人助翻者已处分讫。
其碑朕作。
寻敕。
慈恩翻译文义须精。
宜令左仆射于志宁
中书令来济
礼部许敬宗
黄门郎薛元超
中书郎李义府等。
有不安稳随事润色。
若须学士任追三两人。
及碑成请神翰书。
蒙特许。
克日送寺。
京寺咸造幢盖。
又敕王公已下太常九部及两县伎乐。
车徒千馀乘驻弘福寺
上居安福门。
俯临将送。
京邑士女列于道侧。
北之南二十馀里充牣衢街。
法无与俦焉。
又赐山纳妙胜前者并时服玩百有馀件。
显庆二年
驾幸洛阳
预从安置东都翠宫。
召入大内丽日殿。
翻观所缘等论。
又于宫。
大毗婆沙等论。
少离桑梓。
白首言归。
访问亲故。
零落殆尽。
惟有一姊。
迎与相见。
访以坟陇。
旋殡未迁。
便卜胜地。
旋茔改葬。
少室山西
缑氏故县东北。
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
之生地也。
下近有少林寺
魏孝文所立。
是翻十地之所。
意愿栖托为国翻译。
蒙手敕云。
知欲晦迹岩泉追林远而架往。
托虑禅寂轨什以标今。
仰挹风徽所钦尚。
朕业空学寡靡究高深。
然以浅识薄闻。
未见其可。
法师津梁三界汲引四生。
智皎心灯定凝意水。
非情尘之所曀岂识浪而能惊然以道德可居。
何必太华叠岭。
空寂可舍。
岂独少室重峦。
幸戢来言勿复陈请。
即市朝大隐。
不独贵于昔贤。
见闻弘益更可珍于即代。
遂因寝言。
显庆三年下敕为皇太子西明寺成。
令给上房僧十人以充侍者
有大般若者。
二十万偈此土八部咸在其中。
不久下敕令住玉华。
翻经供给一准京寺。
遂得托静不爽译功。
显庆五年正月元日
创翻大本。
至龙朔三年十月末了。
凡四处十六会说。
总六百卷。
般若空宗此焉尽。
于间又翻成唯识论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品类足论等。
至十一月上此
请制序。
于蓬莱宫通事舍人冯义宣敕许之。
以来愿生弥勒。
及游西域
又闻无著兄弟皆生彼天。
又频祈请咸有
怀此专至益增翘励。
后至玉华。
但有隙次。
无不发愿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
般若翻了。
策勤行道礼忏。
麟德元年告翻经僧及门人曰。
有为之法必归磨灭。
泡幻形质何得久停。
行年六十五矣。
必卒玉华。
论有疑者可速问。
闻者惊曰。
年未耆耄何出此言。
报曰。
此事自知。
遂往辞佛。
先造俱胝十亿像所。
礼忏辞别。
有门人外行者。
皆报好去。
今与汝别亦不须来来亦不见。
至正月九日告寺僧曰。
必当死。
云。
此身可恶犹如死狗。
既死已勿近宫寺。
山静处埋之。
因既卧疾。
开目闭目见大莲花鲜白而至。
又见伟相知生佛前。
命僧读所翻经论名目已。
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怀欣悦。
总召门人。
有缘并集云。
无常将及急来相见。
于嘉寿殿。
以香木树菩提像骨。
对寺僧门人辞诀。
并遗表讫。
便默念弥勒。
令傍人称曰。
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
愿与含识速奉慈颜。
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
愿舍命已必生其中。
至二月四日
右胁累足右手支头。
左手髀上铿然不动。
有问何相。
报曰。
勿问。
妨吾正念。
至五日中夜
弟子问曰。
和上定生弥勒前不。
答曰。
决定得生。
言已气绝。
迄今两月色貌如常。
又有冥应略故不述。
又下敕葬日听京城僧尼幢盖往送。
于是素盖素幢浮空云合。
哀笳哀梵气遏人神。
四俗以之悲凉。
七众惜其沈没。
乃葬于白鹿原四十里中。
皂素弥满。
其茔与兄捷公相近。
苕然白塔近烛帝城。
寻下别敕。
令改葬樊川
与州县相知供给吏力乃又出之。
众咸叹异。
久埋瘗色相如初。
非愿力所持。
焉能致此。
余以闇昧滥沾斯席。
与之对晤屡展炎凉。
听言观行名实相守。
精厉晨昏计时分业。
虔虔不懈专思法务。
言无名利行绝虚浮。
曲识机缘物性。
不倨不谄行藏适时。
吐味幽深开疑议。
季代之英贤。
乃佛宗之法将矣。
且其发蒙入法。
特异常伦。
听览论用为恒任。
既周行东夏挹酌诸师披露肝胆尽其精义。
莫不倾倒林薮更新学府
遂能不远数万咨求胜法。
誓舍形命必会为期。
发趾张掖途次龙沙
中途艰险身心仅绝。
既达高昌来价。
传国祖送备阅灵仪。
路出铁门石门
躬乘沙岭雪岭。
历天险而志逾慷慨。
遭凶贼而神弥厉勇。
兼以归禀正教。
师承戒
理遂言扬义非再授。
广开异论包藏胸亿。
致使梵侣倾心不匮其法。
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思承其本。
乃译唐为梵布五天。
斯则法化之缘东西互举。
西华馀论尚声明。
乃卑心请决。
随授随晓。
致有七变其势动发异踪。
三循广论恢张怀抱。
故得施无厌寺三千学僧皆号智囊护持城堑。
及睹其唇吻听其词义。
皆弹指赞叹。
何斯人也。
随其游历塞外海东百三十国。
道俗邪正。
承其名者莫不仰归依更开信可以家国增荣。
光宅惟远。
献奉岁至。
之功。
若非天挺英灵生知圣授何能斯鸿绪导达遗踪。
前后僧传往天竺者。
法显法勇。
于道邃道生
相继中途一十七返。
取其言华梵妙达文筌扬导国风开悟邪正。
莫高于矣。
恨其部不翻犹涉过半。
年未迟暮。
足得出之。
无常奄及。
惜哉。
释玄奘
本名祎
姓陈氏
洛州缑氏人也。
少罹穷酷随兄长睫法师净土寺
授以精理旁兼巧论。
年十一诵维摩法华。
东都恒度便预其次。
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欲慕大法。
后达长安庄严寺
又非本望。
西踰剑阁既达蜀都。
受诸经论一闻不忘。
武德五年二十有一为诸学府雄伯沙门讲扬心论。
不窥文相而诵注无穷。
时曰神人。
后又遍游荆扬等州访诸道邻。
复还京辇广就诸蕃。
遍学书语行坐寻授。
数日博通惟候机会。
贞观三年会夹下敕道俗随丰四出。
由斯得往西域取诸经像。
行至罽宾国
道险虎豹不可过。
不知为计。
乃锁房门而坐。
至夕开门见一老僧
头面疮痍身体脓血。
床上独坐莫知由来。
乃礼拜勤求。
僧口授多心经一卷。
诵之。
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通虎豹藏形魔鬼潜迹。
遂至佛国取经六百馀部。
贞观十九年京师
下敕令住玉华翻译经藏。
生常已来愿生弥勒。
及游西域又闻无著兄弟皆生彼天。
又频祈请咸有显證。
后至玉华但有隙次无不发愿。
麟德元年告翻译僧及门人曰。
有为之法必归磨灭。
泡影形质何得久停。
行年六十五必卒玉华。
于经论有疑者今可速问。
闻者惊异。
师曰。
此事自知。
遂往辞佛及诸僧众。
既卧疾。
常见大莲花鲜白而至。
又见佛相。
命僧读所翻经论名目。
已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
自怀欣悦。
总召门人有缘并集云。
无常将及急来相见。
于嘉寿殿以香木树菩提像骨。
对寺僧辞诀并遗表讫。
便默念弥勒右胁累足。
右手支头左手髀上。
坚然不动气绝神逝。
两月色貌如常。
乃葬于白鹿原
将往西域
灵岩寺见有一树。
立于庭以手摩其枝曰。
吾西去求佛教。
汝可西长。
若吾归即却东回。
使吾弟子知之。
及去其枝年年西指约长数丈。
一年忽东回。
门人弟子曰。
教主归矣。
乃西迎之果还。
至今众谓此为摩顶
本名祎
姓陈氏
太丘仲弓之后也。
意欲流通教本。
遂往东印度境。
迦摩缕多国。
以彼风俗。
并信异道。
其部众乃有数万。
佛法虽弘。
未至其土。
故往开化
既达于王。
胜度。
神思清远。
童子王闻。
欣得面款。
遣使请见。
宛若旧游。
言议接对。
又经晦朔。
于时异术云聚。
言辩才交。
邪徒草靡。
王加崇重。
初开信门。
请问诸佛。
何所功德。
赞如来三身利物。
因造三身论。
三百颂以赠之。
王曰未曾有也。
顶戴归依。
此国东境。
接蜀西蛮。
其路两月应达。
于时戒日。
王臣告曰。
东蕃童子王。
所有支那大乘天者。
道德弘被。
彼王所重。
请往致之。
大乘天者。
印度诸僧美之目也。
王遣使语拘摩罗王。
可送支那法师来共会祗罗国。
童子王。
命象军一万。
方船三万。
沂殑伽河。
以赴戒日。
戒日与诸官属
百馀万众。
河东下。
同集羯朱祗罗国。
初见顶礼。
呜足尽敬。
散花设颂。
无量供已。
王曰彼支那国。
有秦王破阵乐。
歌舞曲。
秦王何人。
致此歌咏。
曰。
即今正国之天子也。
是大圣人。
拨乱反正。
恩沾六合。
故有斯咏。
王乃延入行宫。
陈诸供养。
乃述制恶见论。
顾谓门师曰。
日光既出。
萤烛夺明。
师所宝者。
他皆破讫。
试救取看小乘。
诸僧无敢言者。
王曰此论虽好。
然未广闻。
欲于曲女城大会。
命五印度能言之士。
对众显之。
使邪从正。
舍小就大。
是日发敕。
普告天下。
总集沙门
婆罗门
一切异道。
会曲女城。
能论义者。
数千人。
各擅雄辩。
咸称克敌。
先立行殿。
各容千人。
安像陈供。
香花音乐。
升座。
即标举论宗。
命众徵窍。
竟十八日。
无敢问者。
王大嗟赏。
施银钱三万。
金钱一万。
上氎衣一百具。
仍令大臣执袈裟。
巡众唱言。
那法师论胜。
十八日来无敢问者。
并宜知之。
于时僧众大悦曰。
佛法重兴。
乃令边人权智若此。
便辞东归。
王重请住观七十五日。
大施场相事讫。
辞还。
王敕所部。
𨔛送出境。
并施青象金银钱各数万。
戒日。
拘摩罗等。
十八大国王。
流泪执别。
便辞而不受。
又敕令诸属国。
随到供给。
诸僧劝受象施。
皆曰。
斯胜相也。
灭度来。
王虽崇敬。
种种布施。
未闻以象用及释门。
象为国宝。
今既见惠。
信之极矣。
因即纳象而反钱宝。
然其象也。
其形圆大。
高可丈三。
长二丈许。
上容八人。
并诸什物经像等具。
并在其上。
空行虽逢奔逸。
而安檼不坠。
瓶水不侧。
缘国北旋。
印度境。
入卑利国
山川相半。
沃壤丰熟。
僧徒数万。
并学大乘。
东北山行。
诸城邑
上大雪山。
及至其顶。
诸山并下。
又上三日。
达最高岭。
南北通望
但见横山
各有九重。
过斯已往。
皆是平地。
虽有小山。
孤断不续。
唯斯一岭。
蔓延高远。
瞻部一洲。
山丛斯地。
至如西境波斯。
平川渺漫。
东寻嵬崿。
莫有穷踪。
北则横野萧条。
南则印度皋衍。
即经所谓。
香山
达池幽邃。
未可寻源。
四河所从。
皆由斯出。
尔雅所谓。
昆崙之墟也。
案诸禹贡。
河出碛石。
张骞寻之。
乃游大夏
固是超步所经。
犹不言其发。
源之始。
引从前后。
自勒行众。
沿领而下。
三日至地。
达睹货罗。
诸故都邑
山行八百。
路极艰险。
寒风切骨。
到于活国
中途所经。
皆属北边。
而此王者。
突厥之胤。
统管诸番。
总御铁门。
以南诸小国自此境东。
方入葱岭
岭据赡部洲中。
南接雪山北。
至热海东。
乌铩
西极波斯。
纵广结固。
各数千里。
冬夏积雪。
冰严崖隒。
过半已下。
多出山
故因名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义存唐末五代初 822 — 9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2—908 【介绍】: 唐僧。
泉州南安人
俗姓曾
年十七出家,谒芙蓉山照大师
后北游吴、楚、、燕、,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
懿宗咸通中芙蓉山,后住雪峰山广福院,因称雪峰义存
方僧人,云集法席,门徒常数千人。
僖宗赐号真觉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2—908 俗姓曾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
12岁出家,17岁落发。
宣宗大中间,北游吴楚、梁宋等地,于幽州受戒。
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鉴
懿宗咸通六年(865)归住福州芙蓉山。
后于福州西二百里雪峰山建院而居,世称雪峰和尚
僖宗时赐号真觉大师
四方禅侣从学者,常年有1500人,历40年而不衰。
唐末五代间,其门人遍布闽粤江浙一带,开云门、法眼二宗。
祖堂集》卷七、《宋高僧》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
《续藏经》有《雪峰义存禅师语录》二卷,录其谈禅之语,并录诗偈43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曾氏
泉之南安人
家世奉佛。
九岁求脱俗。
父母以其幼。
未许也。
年十二。
父游莆田之玉润寺。
侍焉。
寺有律师庆玄。
操行峻特。
见而遽拜之曰。
我师也。
遂留不肯归。
十七年落发。
芙蓉山照大师
会昌之祸。
遂遁止其所。
久之大中既中兴大法。
北游吴楚梁宋燕秦。
受具戒于幽州之宝刹寺。
历揽名山。
遍扣禅会。
卒获益于武陵德山
咸通六年
始营雪峰之居。
天下锡衲响应影随。
乾符中
观察使京兆韦公。
中和中
司空颍川陈公。
俱仰入府。
问道要。
或以闻之僖宗皇帝
遣闽人陈延效赐紫伽梨。
真觉师号。
岁辛亥
杖屦游丹丘四明
明年王氏审知
始以侍中
据有其地。
适不在。
若相避然。
后二年
还自吴。
王氏大加礼异。
斋僧构宇。
设像铸钟。
复时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
或油幢。
临席听法。
其熊罢之士。
渔猎之民。
皆变情易行。
薰其德而善矣。
僧问。
祖意教意是同是别。
云。
阇梨行脚为什么事。
问僧。
近离什么处。
僧云离浙中。
云。
船来陆来。
僧云。
二途不涉。
云。
争得到者里。
僧云有什么隔碍。
便打。
上堂。
举拂子云
者个为中下。
僧问上上人来如何。
举拂子。
僧云。
道者个为中下。
以拂子蓦口打。
因举六祖风幡话。
乃云。
大小祖师。
龙头蛇尾。
好与二十柱杖。
时大原孚上座侍立。
闻之咬齿。
云我适来与么道。
也好与二十柱杖。
戊辰年。
春三月示疾。
王使医以药进。
却不受。
夏五月二日夜乃灭。
寿八十七。
腊五十九。
其月十五日入塔。
嗣其法者。
玄沙师备
云门文偃
洞岩可休。
鹅湖智孚。
长庆慧棱
鼓山神晏
释义存
长庆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县曾氏。
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净谨愿。
生而鼻逆荤血。
乳抱中或闻钟磬或见僧像。
其容必动。
以是别垂爱于膝下。
九岁请出家。
怒而未允。
十二从家君游蒲田玉润寺。
律师庆玄持行高洁。
遽拜之曰。
我师也。
遂留为童侍焉。
十七落发来谒芙蓉山照大师
见而奇之。
故止其所。
宣宗中兴释氏。
其道也涅而不缁。
其身也袖然而出。
北游吴楚梁宋燕秦。
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
讫巡名山扣诸禅宗。
突兀飘飖云翔鸟逝。
爰及武陵一面德山。
止于珍重而出。
其徒数百咸莫测之。
德山曰。
斯无阶也吾得之矣。
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
其年圆寂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
其徒孰(就师已嗣德山)累累而疑关。
拒而久之。
则有行实者。
始以同而议曰。
我之道魏魏乎。
法门围绕之所不可造次。
其地宜若布金之形胜可矣。
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
环控四邑峭拔万仞。
崷崒以支圆碧。
培楼以𤫽群青。
怪石古松栖蛰龟鹤。
灵湫邃壑隐见龙雷。
山之巅先而雪盛而寒。
其树皆别垂藤萝。
䒠茸而以为之衣。
交错而不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
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
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
诚有待于我也。
祈以偕行去。
秋七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
将及之。
曰。
真吾居也。
其夕山之神果效灵。
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
云庵既立月构旋隆。
繇是柅法轮于无为。
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曰雪峰
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
斯则庚寅逮于乙未
以山而道任。
山以而名出。
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
趋之若召。
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
中和中司空颖川陈公。
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
交使驰恳。
为之入府从人愿也。
其时内官有复命于京语其道。
其侪之拔俗悟空者。
请蜕浮华而来脱屣。
僖宗皇帝闻之。
翰林学士访于闽人陈延效得其实奏。
于是乃锡真觉大师之号。
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焉。
受之如不受。
衣之如不衣。
居累
辛亥岁遽然杖屦。
其徒启而不答。
云以随之。
东浮于丹丘四明
明年王侍中之始据闽越。
乃洗兵于法雨致礼于禅林。
馥存之道常东望顶手。
后二年自吴还闽大加礼异。
闽王王氏誓众养民之外雅隆其道。
凡斋僧构刹必请问焉。
为之增宇设像。
铸钟以严其山。
优施以充其众。
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
每将俨油幢聆法论未尝不移时。
仅乎一纪勤勤恳恳。
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檀那。
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
闽王走医。
医至粒药以授曰。
吾非疾也。
不可罔子之工。
卒不饵之。
其后札偈以遗法子。
函翰以别王庭。
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木惨悴。
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
俗寿八十有七。
僧腊五十有九。
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
尔日奔走闽之僧尼士庶。
巷无居人。
闽王涟如出涕。
且曰。
师其舍予一何遽乎。
子延禀躬祭奠之。
复斋僧焉。
存之行化四十馀年。
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算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
徒之环足其趋也。
驰而愈离。
辩而愈惑。
其庶几者。
一曰师备
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曰可休。
拥徒于越州洞岩
次曰智孚。
拥徒于信州鹅湖
其四曰惠棱。
拥徒于泉州招庆。
其五曰神晏
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
皆膺圣奖赐紫袈裟。
而玄沙级宗一大师焉。
系曰。
雪峰道也恢廓乎骏奔四海学人。
所出门生形色不类何邪。
玄沙乘楞严而入道。
识见天殊。
其犹谚曰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尝在明经
故有过师之说。
一则雪峰自述塔铭。
已尽其致也。
一则玄沙安立三句决择群见。
极成洞过欤。
今江表多尚斯学。
此学虚通无系了达逍遥勿拘。
知乘急也。
雪峰化众切乎杜默禅坐。
知戒急也。
其能各舍一缓以成一全。
则可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初居法乾内寺,能诗文,通内外学,寻充左右街应制,升麟德殿法座讲谈,懿宗赐号净光大师
其师知玄著《如来藏经疏》、《大无量寿经疏》、《胜鬘师子吼经疏》,为著《法鉴》、《法灯》、《法苑》以阐明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
久亲炙悟达。
悟达亦乐教育成就之。
故其器卒获用于天下。
而相为表里。
以推明大法。
若悟达。
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
则衍法监四卷。
大无量寿经疏二卷。
则衍法镫二卷。
胜鬘师子吼经疏四卷。
则衍法苑十卷。
般若心经金刚经皆有疏义。
亦随衍成卷。
忏文六卷。
及杂文等。
必翼纬。
以行世。
初居法乾内寺。
官寮奉仰日甚。
寻充左右街应制。
每岁属诞辰。
于麟德殿。
升座讲演。
赐紫伽梨。
懿宗尤重佛乘。
月遇八日。
必饭僧内殿。
数盈万不啻。
且躬为赞呗。
朗咏高台上。
宠锡繁夥。
至造旃檀座以处之。
当是时。
两街四寺。
行方等忏法。
开坛受戒度僧。
各三七日。
别诏大德二十人。
咸秦殿。
为内福寿寺尼受戒。
缮写藏经。
雕造旃檀像千躯。
皆诏捡校。
又以十一月十四日返庆饰。
京城僧道。
赴麟德殿论义。
则敷畅皇猷。
恢宏祖道。
如他日。
赐号净光大师
咸通十一年
诏录两街僧事。
广明中
巢𡨥犯阙。
僖宗播迁于蜀。
是夕内宿。
旦与杜光庭
仓黄扈从。
再见悟达。
其师资终始无间如此。
著述尤富。
内翰侍郎乐朋龟为作真赞。
秦蜀间多其弟子。
则可谓生荣死哀矣。
僧彻
不知何许人也。
敏利天资高迈逸类。
稚岁聪颖而慕。
悟达国师
颜回之肖仲尼也。
既而时亲函丈颇见幽微。
随侍翼从未尝少厌。
窥其门墙其殆庶几乎。
悟达凡有新义别章。
咸嘱付畅衍之。
为如来藏经疏。
著法鉴四卷。
大无量寿经疏。
法灯二卷。
胜鬘师子吼经疏。
著法苑十卷。
观乎悟达为疏。
左丘明之传也。
述三法钞。
犹杜服之集解欤。
初居法乾内寺。
师资角立声彩风行。
凡百官寮无不奉仰率由。
内外兼学辞笔特高。
唱予和汝同气相求。
寻充左右街应制。
每属诞辰升麟德殿法座讲谈。
赐紫袈裟。
懿宗皇帝留心释氏。
颇异前朝。
遇八斋日必内中饭僧。
数盈万计。
因法集躬为赞呗。
则升台朗咏。
宠锡繁博。
敕造栴檀木讲座以赐之。
又敕两街四寺行方等忏法。
戒坛度僧各三七日。
别宣僧尼大德二十人。
入咸泰殿置坛度内。
福寿寺尼缮写大藏经。
每藏计五千四百六十一卷。
雕造真檀像一千躯。
皆委检校焉。
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
麟德殿召京城僧道赴内讲论。
尔日述皇猷。
辞辩浏亮深称许。
而又恢张佛理旁慑黄冠。
可谓折冲异论者。
当时号为法将
悦敕赐号曰净光大师
咸通十一年也。
续录两街僧事。
经江论海勇于揭厉。
青龙寺讲贯既循悟达国师义意寄呈所见。
八十四字。
云观君法苑思冲虚解我真乘刃有馀
若使龙光时可待。
应怜僧肇论成初。
五车外典知难敌。
九趣多才恐不如。
萧寺讲轩横淡荡。
乡云树正扶疏。
几生曾得阇踰意。
今日堪将贝叶书。
一振微言冠千古。
何人执卷问吾庐。
览兹奖饰悲喜。
盈襟以广明中巢寇犯阙僖宗幸蜀。
其夕内宿。
日仓黄与杜光庭先生
扈从入于岷峨
再见悟达痛序艰难。
极多著述碑颂歌诗。
不知所终。
内翰侍郎乐朋龟为真赞。
凤翔嘉州皆写其真相。
弟子秦蜀之间愈多传法者。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通玄唐 834 — 896年2月17日
禅师名通玄
生程氏
其先郢州长寿人也。
幼依仁王寺沙门惠超
阴察之。
外纯深。
中颖悟。
奇之。
为落发受具。
即游洛中。
听毗尼部。
弃去至武陵
德山鉴禅师
时已腊高。
门风益峻。
门下未有遘之者。
独以为奇。
不大彻透。
辞去至高安
价禅师
与语喜。
抚之曰。
掌有神珠。
白昼示人。
人且按剑。
夜乎。
子可贵也。
曰。
但不识珠者耳。
倘识之亦无昼夜。
称之以为俊士
殁庐于塔旁三年。
而学者来。
依从日盛。
曰。
大平时世。
饥餐困卧复有何事。
吾本无事。
汝与么来相寻。
是无事生事。
无事生事。
道人所忌。
何不各自歇去。
中和初
拜辞其塔。
北游久之。
南还寓止豫章
南平钟王执弟子礼。
北面而师事之。
厌城居。
放山林。
王为买末山。
建精舍。
号隆济
以延之。
学者风靡而至。
或问。
自心他心。
得相见否。
曰。
自己尚不见。
他人何可观。
又问。
罪福之性。
如何了达。
得无同异。
曰。
絺绤不禦寒。
又尝问僧。
近自何处来。
曰闽岭。
曰远涉不易。
曰不难。
动步便到。
曰。
有不动步者么。
僧云有。
曰争得到此间。
其僧不能对。
以杖逐之。
谓门弟子曰。
佛意祖意。
如手展握。
先师安立五位。
发明云岩宗旨。
譬如神医冶病。
其药只是寻常用者。
语忌十成。
不欲断绝。
机忌触犯。
不欲染污。
但学者机思不妙。
唯寻九转灵丹。
云能起死。
是大不然。
法华经有化城一品。
佛祖密说。
熟读分明。
大通智胜佛。
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其坐道场。
破魔军已。
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诸佛法不现在前。
如是一小劫。
乃至十小劫。
结跏趺坐。
心不动
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言垂成者。
言一小劫。
言十小劫者。
是染污是断绝。
又曰。
尔时忉利诸天。
先为彼佛。
菩提树下。
敷师子座。
高一由旬。
佛于此座。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适坐此座时。
诸梵天王。
雨众天花。
面百由旬。
香风时来。
吹去萎花。
更雨新者。
如是不绝。
满十小劫。
供养于佛。
常击天鼓。
其馀诸天。
作天伎乐。
常雨此华。
四王诸天。
为供养佛。
常击天鼓。
其馀诸天。
作天伎乐。
满十小劫。
至于灭度
亦复如是。
比丘
大通智胜佛。
过十小劫。
诸佛之法。
乃现在前。
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言过十小劫者。
偏正回互之旨也。
祖师曰。
藉教悟宗者。
夫岂不然哉。
唐乾宁三年二月十七日
晨兴诫其徒曰。
无虚度光阴。
无虚消信施。
既已出家。
唯道是履。
名大丈夫。
于是寂然在定。
至三月二十日乃化。
阅世六十有三。
坐四十有二
赞曰。
岩头曰。
但识纲宗。
本无寔法。
言语。
忌十成。
不欲断绝。
机忌触犯。
不欲染污者纲宗。
也至引法华以證成。
明佛祖之密说。
泮然无疑。
藉教以悟宗。
夫岂虚语哉。
余至九峰
拜其塔。
碑已断坏。
不可识。
有木碑书。
其略如此耳。
今其宗枝。
皆不及所示纲宗。
何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